欢迎您来到“遗安文化研究中心”门户网站!遗安精神哲学思想,是世界大同的科学真理!我们宣传遗安文化精神哲学思想,旨在:弘扬遗安文化精神。也是一大批热心研究历代名人姓氏文化遗产、事迹、文物古迹业余爱好者互相交流的网上平台空间。更是在弘扬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理解民族观、宗族观,唤醒文化自觉,为推进国家现代化两个文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研究活动,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挖掘整理历代姓氏名人文化宝贵遗产并继承和发扬光大。 纪念农村教育活动家——庞顶宪先生逝世七周年     明心宝鉴     《文始真经》全讲解     与 妻 书     二十四山准确坐向方位坐标度数     清·李毓秀《弟子规》     《程氏家训“三字经”》     清廉广角——庞泮:直声动天下     《增广贤文》完整版全文+注解     《半点禅》     《十无益》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文化论坛 > 1.诗文论述 > 正文
 

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发布时间:2018-09-08   分类: 1.诗文论述, 4.进士举人, 历代英烈, 文化论坛   浏览次数:486  16px  14px  12px
摘要:  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游邓州花洲书院  品范公“忧乐精神”  2017-09-15 原创  作者:笑熬浆糊   你无论在朝主政还是远赴边塞,都一心为国为民,忠心耿耿; 你无论是武官做到元帅、文官做……

 

 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游邓州花洲书院  品范公“忧乐精神”

 2017-09-15

原创  作者:笑熬浆糊

 

你无论在朝主政还是远赴边塞,都一心为国为民,忠心耿耿;

你无论是武官做到元帅、文官做到宰相还是被一贬再贬,都把国之安危、时之重望系于一身;

你无论生前或是身后,留给人们的都是做官、做事、做人最高境界的范本!

——题记

引子

在邓州市穰城路与人民路交叉口西北角,外城河环绕着一处尽显江南风韵的建筑群,那就是972年前被贬邓州的范仲淹当年理政讲学的地方——花洲书院。

在花洲书院南大门入口的临路处,有一座古朴典雅的上书“景范坊”的四柱冲天石牌坊。“景”,此乃“敬慕”之意,“景范”即敬仰范公。重修后的花洲书院自从面向社会开放以来,年接待游客早已逾百万,其中不乏各级领导干部,不知后人来此凭吊,到底在游书院中赏心地看到了什么、静心地品到了什么、真心地悟到了什么?

站在古典的范公桥上,望着缓缓流淌的悠悠河水,思绪不由得飘向那灿烂又跌宕起伏的北宋年代,引人去追寻千年前的那位“忧乐”老人——

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两岁时父亲范墉就去世了,母亲谢氏因家贫无力谋生,只好带着他改嫁。成年后的范仲淹明了身世后,即泣别母亲,寄居佛寺刻苦自励、发愤精进。自步入仕途以后,他不仅以“民本思想”、“忧患意识”、“担当精神”的高尚情操为宋朝尽心尽职,而且以此作为家训,教育影响着子孙后人······

我辈记住范仲淹的名字,大概都是在读过《岳阳楼记》之后。初读“先忧后乐”的诗句,也许多数人以为,那只不过是北宋时期,一位封建官员洁身自好唱点高调,用动人的语调去装扮一下自己被贬的尴尬处境而已。

不过,当你真的了解了范公的生平事迹时,当你对范公的人品、官德有了深入的理解时,你会为自己思想的龌龊而汗颜!原来,“先忧后乐”,那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对于自己的诺言、理想、操守和人生主张,用毕生的精力去践行的写照啊!每每诵读着那出自《岳阳楼记》大气磅礴的穿越千年的词句,便想到在当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今天,越发值得后人去认真品读、深悟、践行!

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花洲书院里的“忧乐亭”也是花洲书院碑廊的入口处,“先忧后乐胸怀大,至理名言意义深”的楹联启迪我们,若不用心揣摩,那么范公的“忧乐精神”、“意义深”可能也就是挂在亭柱上的一副对联,也只能是美丽的海市蜃楼。

据说范公从小就有“大志”,一天他碰到一位算命先生,上前毫不犹豫地问道:“先生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从没见过一个小孩子居然开口就说要当宰相,也着实吓了一跳,就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口气不小,如何有这么大的胸怀?”
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应:“要不然,先生再看看我能不能当个好医生?”算命先生有点犯糊涂了,就问他:“小伙子,前后愿望为何差别如此之大?”范仲淹认真地回答:“先生,因为我认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

 

公  范把良医与良相并列,认为虽工作性质不同,但都肩负着为民除忧、为国解难的重任。范公心中的良医,就是要为患者之忧而忧,为解除患者之忧而乐。在他的心目中,为相和做医,做的都是造福百姓的事,可以说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是的,“为人民服务”绝不能是一句口话,绝不能仅仅是一句标语,绝不能仅仅是官府影壁墙上用来装饰的五个金字!“入为良相,出为良医”,这是对职业崇高的定位,也是对肩负重大使命的期盼。“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中国封建王朝都有的这种民本思想在新时期又该如何发扬光大呢?“为人民服务”说说挺简单,可是心中真的装着他人、装着百姓,装着烙入心底的“忧乐思想”,真的需要人民的公仆用一生去践行。

二、“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驻足在邓州花洲书院里的“倡廉阁”,徜徉在“廉政文化长廊”里聆听“忧乐精神”的历史回响!

据《宋史·范仲淹传》载,范仲淹以清廉自持,不与世沉浮。范公首先要求从自身做起、从家人做起、从家事做起——

 

范公即使显贵之后,亦“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范公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时,卖掉自己的一匹马,仅仅是为了要凑点回苏州老家接母亲的路费。

一天,范仲淹留客吃饭,客人吃过饭,对人说:“范丞相的家风变了!”人问:“怎么个变法?”客人说:“几根咸豆角,像棋子一样排列在碟子里,咸豆角的上面放了两小簇肉。从前,他穷的时候,只有几根咸菜,如今,加了两小簇肉,不是家风变了吗?”人们听了,笑得合不拢嘴【宋·朱弁《曲洧旧闻》】。

范公任参政知事后,可谓位高权重,薪高禄厚,他仍不时召家人于厅堂,告诫子孙“畏名教,励廉耻,知荣辱,积养成名”“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莫营私利”,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可能需要人们一辈子去“学思践悟”!

范公也曾请风水先生看过母亲的墓地,可他真的“没营私利”。据说风水先生认为他母亲的坟地是块“绝地”,将致后辈不旺啊,劝他为母亲另选墓地。他说既然是绝地,就不应别人去承受;如果我该绝后,迁坟又有什么用?结果硬是没有迁坟。当时范公正在做宰相,大概有人想拍其马屁,劝他把老家苏州的一处著名的风水宝地——南园买下来做住宅,以利后代出人才、做大官。范公听后,哈哈一笑,反问道“一家人发达富贵不是范围太小了?”于是他买下南园创办了“苏州书院”,为国家培养出不少人才(现在是苏州一所高中的校址)。范公不为自己,他心中从没私我,他要兴建大利让更多的人生活在这样的“风水”当中。了解了范公的这些嘉言懿行,这让那些处处为自己打着小算盘的,那些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的,那些蝇营狗苟、溜须拍马、大搞封建迷信者,那些“口言善,身行恶,国之妖”的大搞政治投机主义的“两面人”们,该作何感想?

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如何变化,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守住和呵护好温暖的家,才能终生安全、阖家幸福!

古语云“富不过三代”,可“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金末·元好问)的范公却用自己的德、品、修、行创造了中国一个范氏家族的传承奇迹,近千年而不衰,人才辈出,家风纯良,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有洪福大德的人家恐怕并不多,这难道不值得我辈俗人头脑中有点“小我、小家”思想的人们深思吗?

 

那些在东窗事发后掩面痛哭“是我把子女亲属引向了错误的道路,这不是爱而是害……”的颓然痛悔者,那些仍在名利迷道上的逐奔者,难道不该好好咀嚼一下范公的真爱、大爱、久爱吗?

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难道不该学学范公的“忧乐”培福之方吗?

学习范公,学习范公如何做人、做事、做官,就要真心实意扑下身子,从有关范公的诗文、家信、家训的字里行间中去寻找答案,然后化为灵魂深处的自觉行动!

范氏的家风家规的核心就是两个字“清俭”,清就是清清白白做人。在范仲淹身体力行的影响及严格管教下,范家始终保持着俭朴的家风。范仲淹的孙子范正平至少也算是“官三代”了,他比“我爸是李刚”要牛X多了,可他的品行比穷苦人家的孩子还好些,从来不张扬“我老爸怎么怎么……我爷爷怎么怎么……”,小时候学习勤奋刻苦,穿的用的比穷苦人家的孩子还差,与普通人家的孩子一同在离城二十里的果林寺里读书,来回步行,夏天也就用破扇子遮阳,每天往返步行四十里地上学,没人知道他老爸在京城做大官,谁也看不出他还是当朝宰相的孙子【宋·朱弁《曲洧旧闻》】。

花洲书院里传出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的精华乃范公的“忧乐精神”,“忧乐精神”中所含的理想与现实、做人与做官、奉献与索取、民利与政绩的朴素辩证和深刻内涵,已转化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忧乐精神”正与“雷锋精神”、“渠首精神”一道构成邓州市独特的文化资源,当前这“三种精神”正在邓州大地叫响,不仅我们邓州人、乃至我们河南人、我们所有的后辈人一定要珍惜这笔来之不易的精神财富!

四、“竭肝膂以论事,犯雷霆以尽忠”

   “竭肝膂以论事,犯雷霆以尽忠”,与天子争是非?人人熟知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真正的忧君是要以生命作赌注的。范仲淹曾因真心诚意地对君王掏心肝、提意见、说真话,前后三次被贬出京城。

公元1028年范公经晏殊推荐到京任秘阁校理——即皇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官虽不大,这可是一个能常见到皇帝的近水楼台,也是一个极易觅得升官加爵捷径的地方,但他没有考虑自己的飞黄腾达而钻营奉承,他的真心忧君,使家天下的王朝没能容得下这位不懂家规的忠臣,换来的是他砸了自己的饭碗,招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谪贬。

范公没因被贬而“凭轩涕泗流”,那不是范公的格局与胸怀,他没给自己伤感的时空,他心中装的只有天下苍生、国家社稷的安危。

如果说范仲淹第一次遭贬,还有几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书生气,那么接下来的几次被贬,可都是他更自觉的行为所致。范公仅仅是说点真话而已,仅仅是尽点职罢了,竟遭来贬 贬 贬。他离京后渐行渐远,忧民忧国之心却从没改变,这是怎样的赤胆忠心啊!

 

西夏犯边,他还自请调往延州,亲临边塞战场指挥作战,这是怎样的一种不计个人安危的担当精神啊!这难道不是用掷地有声的行动书写着“先忧后乐”的铮铮誓言吗?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在《楚辞·渔父》】这不也正是范公能够忧民之所忧,胸怀天下、信念高远而坚定、不以世俗标准来定位自己荣辱升迁的写照吗?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绝非心血来潮时的冲动,它早已化为范公深刻的人生感悟且已升华

五、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抚摸着花洲书院护栏转角处的书本石雕,“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惟德是依,因心而友”、“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字字句句似乎让人看到一位“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的耿介老人奔波在各地的忙碌身影!

范公的忧民,绝不像有些官员那样仅在口头上,装装样子。他每任一地,必会大胆推出切合实际的利民政策。宋代税收常用实物缴纳,运输费又要纳税人出。范公知青州时,得知老百姓年年要往200里外的博州纳税,往返月余,路途辛苦自不必说,还误时误工,运费又多出税额的两三成。对于农民之苦,范公到任后看在眼里,忧在心中。范公的忧患意识不是悲观绝望,而是一种自觉而强烈的担当!他深入民间调查研究,决心改革征税办法,命令将粮赋折成现金,派人到博州高于市价购粮,不出五天即完成任务,免去了百姓运输之苦,还有余钱。当时一般地方官都是尽量超征,讨好朝廷。他却多一斤不要,将余钱退给青州百姓。可以看出他的忧民是真忧,决不沽名,不作秀,不惜冒着被处分的危险实心实意地为民做事。

古人说,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千年前的范公处处真抓实干,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努力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范公始终把自己的为官之“根“”牢牢深扎在群众之中!范公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

仰望范公,在弘扬“忧乐精神”的当下,最接近老百姓的为政者们是否需扪心自问,在顺民心、厚民生方面同范公到底有多大差距?

六、“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良心”

花洲书院内有一处不大的纪念堂——“不欺堂”,堂前的楹联说得好“登此堂矣发思古之幽情,从不欺始而达忧乐境界”。

公元1046年,邓州新科状元贾黯,回乡省亲,专程到花洲书院拜见恩师范仲淹,请求教益。

“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身行之。”范公寥寥数语赠言,使贾黯如获至宝,终身佩服践行着范公的“不欺”为官秘籍。

“不欺君心,不欺民心,不欺良心。”此乃范公思想之内核,范公忧乐天下的博大胸襟正是源自“不欺”二字,这“不欺”二字也足够后辈官人揣摩咀嚼了!

公元1035年,范仲淹因知苏州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他已两次遭贬,这次能够回京,对一般人而言那是一定要接受教训慎言敏行的,但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的他,却更深刻地看到了国家的政治危机。他心中的至诚至忠又令他浑身热血沸腾,针对干部制度问题,他连上四章,要求整顿吏治。拔起一株苗,连起百条根,这一整顿不知要伤到多少人的利益,这一仗他又倒在了反对派的联合绞杀中,他最终被贬到荒远之地饶州(今江西鄱阳)。但他对得起了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不欺”之心,对得起自己许下的“不欺”二字!

范仲淹三进三出京城,从东海边到北地荒漠,来回调动已不下二十次。他虽在人们讨嫌的目光中度过,但他仍坚持独立的人格,决不与腐败的吏治同流合污!坚持清廉从政的为官之道!坚持“诚信不欺”坚守“惟德是依”的做人底线。

庆历五年(1045年)初,失去了皇帝支持的改革已彻底失败,范公第四次被贬出京了,那年冬天,他又调入邓州【(邓州今河南直管市),他的庆历新政的战友们富弼贬青州(今山东益都)、欧阳修贬滁州(今安徽滁县)、滕子京贬岳州(今湖南岳阳),尹诛流放筠州(今江西高安)】。

范公虽被扫地出门,遭遇他个人政治上的大不幸,却让邓州从此与范公结下了永久的缘分,范公也在邓州、在花洲书院、在春风堂里书写了属于他的、属于历史的、属于后人的精彩篇章!

七、“先忧后乐,高山仰止”

范公知邓期间,重修了邓州胜景百花洲,并于洲畔创建了花洲书院;常于书院的春风堂内执经讲学,为广大学子传道、授业、解惑【范公《春风堂下红香满》一诗中,详细记录了摩肩接踵的学子在堂下听课的盛况】。

也就是在这本不惊人的地方,就在这桂花飘香的地方,就在“春风堂”里,范公借给同被贬的好友滕子京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本是一篇命意之作,范公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将自己一生追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浓浓地挥洒在春秋纸面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够超然物外,克服私心,范公那是怎样一个大写的人!

行走在花洲书院的“廉政文化长廊”里,不由得让人一遍一遍地去回味范公们的“小我”与“大我”、“物质”与“精神”、“享受”与“奉献”的点点滴滴。

对照先贤,想想那么多风光半辈子最终身陷囹圄的人,忽然脑中蹦出一句人人熟知的俗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是吗?不管你以前犯过怎样形形色色的事,不都是因一个“钱”字吗?古圣贤人创字太有智慧了,诸位请看,这个“钱”字怎么写?金子旁边配了两支戈(就是刀),所以钱愈多会愈有冲突。厚德载物,没有德行,只为钱和利,危机怎么不会出现呢?家庭里面兄弟操戈,人与人冲突,甚至国与国冲突,背后不都晃动着金钱之刀的影子吗?

我辈真的需要好好思索一下范公是如何对待金钱的,他不仅清正节俭,又乐善好施——范公在郴州为官时,一日正请同僚登楼聚餐,忽听见楼下有哭声,便让人询问缘故。原来是外地一读书人死于客栈之中,亲人无钱买棺木埋葬而发愁痛哭。范仲淹听后立刻吩咐撤掉宴席,用餐费帮助外地旅客安葬了亲人。无独有偶,众所周知的“麦舟助丧”故事不也正是范公对于有难之人慷慨解囊的最好注解吗?

天圣三年,范仲淹任兴化县令,负责治理水患。一次,白天刚修好的堤坝,晚上就被海浪冲毁。民工们怨声载道,不肯再修坝,有的则偷偷溜掉。范仲淹来到施工现场,不仅劝勉民工们要同心同德将坝修好,还将自己的薪俸拿出来,为民工们改善生活。对照范公,那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就“雁过拔毛”以及侵吞挪用、克扣强占等“小官巨贪”们咋就与范公有如此的天壤之别呢?至今范公呕心沥血带领兴建的“范公堤”仍护佑着万顷良田,至今绵延横亘的“范公堤”不是最高的荣誉、最亮的奖章、最大的收获吗?

晚年的范公更是用自己的积蓄在家乡开办义庄,购买了千亩良田用作义田,每年收入全都归入义仓,用于救济贫困者。这在当时也算是最佳的公益措施、慈善之举了。据说,“范氏义庄”的慈善事业,由于管理良性,规矩严明,得以一直延续到清末宣统年间,运作八百年,堪称中华慈善事业之奇观!这又是范公怎样的大爱、大善、大义、大担当、大智慧、大忧乐!

范公还将自己省吃俭用的俸禄用来开办义学,将地方上三百多家清寒子弟里面天分还不错的集合起来,免费教导他们,替国家培养人才,这些现在说起来轻描淡写,可实则不得了,也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

有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人尽皆知的名言是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之精神风貌的最佳表达,是为官者扬帆宦海应该追求的崇高境界!不知为官者能否真的读懂这些?不知后人是否真的读懂“先忧后乐,高山仰止”?不知装睡者何时能够读清、读明、读醒?

八、“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宋史》记载:“自古一代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一代名相王安石这样评价范仲淹:“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范公早已远离了纷纷绕绕的政治和历史,范公肯定也早不在意后人能抬举他多高,可我们站在花洲书院,面对《岳阳楼记》,面对范公,面对历史,相信人人都会感慨良多!

据资料显示,范公临终所上《遗表》,也全是对国计民生的关切,并无一字谈及个人家庭的私求! 范公至晚年“田园未立”,没给子孙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留下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又怎么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范公在《严先生祠堂记》里讴歌严子陵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使贪夫廉,懦夫立,是有大功于名教也。”“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既是讴歌先贤,难道不是范公的自况吗?

范公本身就是一本意蕴丰厚的书,他有许多的东西值得后人去慢慢用心品读!不知你可否愿意静心凝思,愿意穿越千年时空与范公来一场真正的心灵对话?

多年来,邓州市以花洲书院为依托,大力弘扬范公“忧乐”精神,相信通过邓州“忧乐”特色文化的打造,将进一步促进邓州市廉洁文化建设!

但愿通过大力弘扬范公“忧乐”精神,将不断凝聚社会进步的正能量,将提升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从业水平!

但愿通过大力弘扬范公“忧乐”精神,将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但愿通过大力弘扬范公“忧乐”精神,将成为邓州广大干群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将为建设丹江口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浙江天台·庞学栋上传

2018.8.2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注:1.本网站内容系同行内部交流信息,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2.本网站所有信息版权归原创版主所有。信息中如有侵权,请与本网站联系,需转载者请注明出处。
3.本网站由西度数码、谷歌网络、学做网站论坛、遗安文化研究中心后台支持。
4.欢迎各地同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同时欢迎投稿推送,原创本网站给予适当奖励。
5.本网站通讯:手机:18267661956 13659523068 邮箱:369489269@qq.com 微信:PXD96306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Copyright © 2012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登录后台|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