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遗安文化研究中心”门户网站!遗安精神哲学思想,是世界大同的科学真理!我们宣传遗安文化精神哲学思想,旨在:弘扬遗安文化精神。也是一大批热心研究历代名人姓氏文化遗产、事迹、文物古迹业余爱好者互相交流的网上平台空间。更是在弘扬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理解民族观、宗族观,唤醒文化自觉,为推进国家现代化两个文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研究活动,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挖掘整理历代姓氏名人文化宝贵遗产并继承和发扬光大。 纪念农村教育活动家——庞顶宪先生逝世七周年     天台历代人口     人生十字决:德难静为然 雅乐美幸忧     《鉴略》     姓氏变迁     赤城志卷第二十八     凝聚为人处世之真理“四字要决”     几千年国学文化传承字字珠玑,为人处世之真理     逢人处世三不说,可让你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     内战……死了多少人     把权与利还给大众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文化论坛 > 1.诗文论述 > 正文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一)

发布时间:2018-09-08   分类: 1.诗文论述, 2.正史文献, 3.断代连接, 4.馆藏文物, 5.谱牒整理, 宗谱研究, 文化论坛   浏览次数:824  16px  14px  12px
摘要: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一) 王鹤鸣 发布时间:2011-12-27   中国家谱发展到明清时代,已趋成熟、完善,体例完整,内容丰富,尽管收载内容有多寡,编纂形式有不同,但一部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体例内容。 一……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一)

王鹤鸣

发布时间:2011-12-27

 

中国家谱发展到明清时代,已趋成熟、完善,体例完整,内容丰富,尽管收载内容有多寡,编纂形式有不同,但一部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体例内容。

一、谱名

当我们捧起一部家谱时,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谱名:家谱、宗谱、族谱、房谱、世谱、支谱、谱系、谱传、渊源、统谱、通谱、谱牒、玉牒、家乘、会谱、合谱、主谱、坟谱、祠谱、联宗谱、世系图、族系、世家……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中最常见的是家谱、宗谱和族谱。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如《皖桐高岭汪氏宗谱》,清光绪三十一年汪钝侯总纂,表明是安徽省桐城县高岭这个地方汪姓的宗谱。《萧山史村曹氏宗谱》,清光绪六年曹瀚等纂修,表明是浙江萧山史村这个地方曹姓的宗谱。有的家谱虽表明谱籍里居,但仅系村镇,如《章镇张氏宗谱》,光绪十一年张祖良等纂修,什么地方的章镇呢?经翻阅此谱,才确定是浙江上虞的章镇。还有的家谱,仅有姓氏,如《夏氏宗谱》、《张氏家乘》等,这给检索查阅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编纂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目录时,对凡是没有谱籍或谱籍不明晰的家谱,均一一查明,标出一个完整的谱名。如《夏氏宗谱》,光绪六年夏鹤溪等纂修,标为《(江苏丹阳)夏氏宗谱》;《张氏家乘》,民国5年张元善纂修,标为《(浙江平湖)张氏家乘》等。有了明确的谱籍,便于检索和查阅。

中国家谱

有些家谱将本家族历史上所属堂号、郡望标在谱名里。如《(江苏苏州)三槐堂王氏续修家乘》(乾隆年间,王巨源等纂修)、《(江西萍乡)雅积堂黄氏三修族谱》(民国12年,黄序鹓纂修)、《(福建上杭)清河郡张氏宗谱》(光绪三十四年)、《(浙江仙居)乐安珍水堂朱氏宗谱》(光绪十二年)等。三槐堂、清河郡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堂号、郡望,将其标在谱名上,除表明本家族的归属外,也带有炫耀的味道。

还有些家谱将先祖的名、行也标在谱名里。如《(湖南)武冈廖氏德行公裔四修合谱》(民国32年,廖鸿翥纂修),该谱始祖发祥,明初携子德行、德文、德贞、德据自江西泰和迁来武冈,后德文、德贞、德据支系先后迁移他处,德行支仍居武冈,是谱即德行支谱。又如《(江苏丹徒)大港赵氏第八大分大二公裔下汉杕渼槐分宗谱》,该谱始祖子褫居丹徒大港镇,传至7世,支分十八,是谱专记第八大分祖由寿(行名大二公)位下世系,系汉杕、渼槐两支所修。由于标明先祖的名行,从谱名即可知晓是谱所属的支系。

中国家谱有续修的传统,因此不少家谱在谱名上即标出修谱的次数。如《(江苏镇江)润东严庄叶氏重修族谱》(光绪五年,朱明旵纂修)、《(湖南)宁乡道林蒋氏九修族谱》(光绪十五年,蒋本璞等纂修)、《(浙江金华)东山傅氏十九修宗谱》(民国10年,傅以梯纂修)等。

在谱名中,尽管有家谱、宗谱、族谱等名称区别,但大多是记述一姓一宗一房一支的家谱,也有少数称为通谱、统谱,就是统贯分布于各地各宗支于一的大型家谱。”通谱者,会诸谱而作也”,”会者,会其源万殊而归一本也。通者,通其派一本而达之万殊也”(明景泰二年《新安程氏通谱序》)。通谱是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长期和平环境和家族人口迅速繁衍而流行起来的一种规模宏大的家谱。如《王氏通谱》(光绪二十年,王庸敬等纂修),就将分属多派散居各地的王氏世系,主要是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等派系统贯于一谱,计 102卷,82册,成为一部规模宏大的王氏家谱。又如明代嘉靖十四年纂修的《张氏统宗世谱》,就是一部将分散在祁门、婺源、休宁、歙县、绩溪、黟县、旌德、泾县、南陵、石台、贵池、浮梁、德兴、乐平等地的张氏各宗支统贯于一的大统谱。

 

整修一新的家谱

从谱名中,还可看到一种称为联宗的家谱,即含有两个姓氏以上的联宗编修家谱。如《(江西婺源)萧江家乘》(清道光三十年,江赓纂修),是族原姓萧,一世祖祯,唐季易姓为江,隐居歙县黄墩,后世散居皖南及外省各地,均以萧江联宗子孙自居。类似的家谱还有《张廖简氏族谱》(张清风主编,1959年台湾台中新远东出版社铅印本)、《姜卢纪氏族谱》(姜卢纪氏族谱编委会纂修,1967年台湾彰化商工文化出版社铅印本)、《赖罗傅联宗大族谱》(赖国民、赖济汾主编,1970年台湾台中赖罗傅宗亲会排印本)等,这类联宗谱的异姓之间,历史上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二、祖先像赞

当我们翻开家谱时,首先看到的往往是置于卷首的本家族祖先的图像和赞语。宋代以后,中国家谱以”尊祖、敬宗、收族”为编修宗旨,将本家族列祖列宗的遗像置于家谱的前面位置,这是可以理解的。

家谱中的祖先图像,少则几幅,多的达数十幅,大体分三类:

一是本家谱的始祖、始迁祖。以中国第一大姓王姓为例,王姓主要出自周灵王太子晋,太子晋后裔在秦汉时一分为太原、琅琊二望,于是不少王氏家谱首列的祖先图像就是周灵王、太子晋、琅邪王等。《(浙江)山阴前梅王氏宗谱》首列”太祖周宣灵王像”;《(江西婺源)檀岭王氏宗谱》则首列”周灵王太子晋公像”,其赞语为”仙骨太子,肇姓王氏。乘鹤吹笙,飞升天市”;《(浙江剡县)王氏家谱》首列彩色”琅琊王王悼公遗像”,称其为”琅琊王氏之鼻祖也”。

又如《(安徽祁门)方氏宗谱》,以姜姓炎帝神农氏9世的帝榆罔之太子雷为得姓始祖,其家谱首卷即列”方氏得姓始祖太子雷公像”。《(福建浦城)渤海西吴宗谱》称宋代吴龙(字起云)为迁浦城始祖,图像标为”宋由浙迁浦始祖尚义冠带起云公遗像”,标题将吴龙在什么时间(宋代)、什么地点(由浙江迁浦城)、家族中地位(始迁祖)均一一标明。

 

黟县西递家谱中的祖宗容像

二是五服之内近世先祖。宋代以后祭祖礼仪,一是祭本家族的始祖、始迁祖,一是祭五服之内的高、曾、祖、祢四代祖先。与此适应,家谱中的图像,除始祖、始迁祖外,大量的是近世先祖。如光绪十年(1884)王亨添编纂的《(浙江)剡北灵芝乡王氏续修宗谱》中的图像,五服之内的祖先图像共30幅,最早的是锡字辈的”锡能公遗像”,生年为乾隆七年(1742),元字辈图像3幅,亨字辈图像12幅,利字辈图像11幅,贞字辈图像3幅,其中最近一幅贞字辈图像为”贞灿公喜容”,生年为同治元年(1862)。如果说,始祖、始迁祖的图像是带有想象成分的话,那五服之内近世先祖的图像则比较逼真,因五服之内祖先的音容笑貌及服饰,绘图之人是可能见到或听人描述过的。当浙江剡北灵芝乡王氏族人祭祖时,仰望这些祖先图像,必定会大大加深对这些祖先的印象,从而增强灵芝乡王氏族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本族名人。始祖、始迁祖与近世先祖之间,往往间隔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不可能将中间的历代祖先一一绘成图像,于是各家族就选择期间的名人,尤德、爵、功、文著称者加以绘图。《(江苏昆山)砂山王氏宗谱》序言中,概述该族自魏晋迄清光绪年间,计有1500年历史,就中唐代祖先仅选择著名文人王勃一人绘成图像,标题为”唐朝散郎子安公像”。《(江苏宜兴)石塔吴氏宗谱》就将该族先祖中任过宰相的吴存惠、吴宇的图像刊在家谱里,吴存惠图像标为”后唐宰相存惠公遗像”,吴宇(字本虚)图像标为”后唐宰相本虚公遗像”。道光十三年包梦奎等修《(江苏镇江)润州包氏族谱》,刊有宋代包公图像,题”礼部尚书包孝肃公像”。光绪十八年史晋纂修《(浙江)萧山史系宗谱》,刊有第49世祖先史可法图像,标”明东阁大学士讳可法像”。

上述图像旁一般都有数十字的赞语,对图像主人的相貌、业绩、功德等,画龙点睛地予以颂扬。此类赞语大多为后世子孙所为。如同治八年方金声等修《(安徽祁门)方氏宗谱》,其中图像”清登仕郎本教公像”赞语:”品诣端庄,孝友传家,巍然人表,名重金华”,就由该族裔孙国进撰写;另一幅图像”清登仕郎兆嶙公像”赞语:”省身克己,忠恕待人,德征仁寿,俗美化纯”,则由其侄孙、即该家谱纂修者金声撰写。不过也有不少家谱中的图像赞语是当时的名人所书写的,其中级别最高的当属皇帝的赞语。

 

如《(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就刊有宋代名相吕蒙正像,其旁就是皇帝的赞语:”敕赞先相许国文穆公吕蒙正:度量宽宏,学问充实。校艺居先,奏名第一。大政早参,中书三人。相业推隆,为今良弼。”浙江山阴王佐,历任南宋工部、户部尚书,于绍熙二年(1191)去世,《(浙江绍兴)山阴前梅王氏宗谱》刊有”户部尚书佐公像”,宋光宗于绍熙五年(1194)二月十日赞曰:”敕赞:豪杰之才,公辅之器。对策大廷,状元及第。柱石当朝,模范后世。”称王佐为当朝柱石,评语是够高的。

各家谱祖先图像的赞语,也有不少是历代名臣、名相所书写的,如《(浙江绍兴)绍邑邵氏宗谱》中,第一幅绍平图像”秦东陵讳平宗衡仁公像”,其赞语为汉长沙太傅贾谊题,赞曰:”秦以虎视,汉以龙兴。封侯作相,宠锡频膺。晚作布衣,种瓜东陵。绵绵五色,泽及云仍。”《(浙江上虞)古虞宋氏宗谱》刊有宋宏图像”汉宜平侯宏公之像”,其赞语则是宋代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司马光题,赞曰:”学大而博,积厚而诚。尤资辅翼,社稷之臣。威容德器,群僚莫能。中兴人物,分其首称。”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其理学思想曾对南宋以后的家谱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少家谱祖先图像的赞语题为朱熹所写。如《(浙江绍兴)绍邑邵氏宗谱》中邵乘图像”晋散骑将军讳乘字元盛公像”,为”宋晦庵朱熹题”,赞曰:”奋武扬威,义昭金石。实维有功,标名赫赫。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日有御侮,千古驰名。”需要指出的是,家谱中署名朱熹题写的图像赞语,有的是伪作。如《(江苏泰县)王氏族谱》图像中,所谓朱熹为王肇基图像题写赞语就是突出的一例。朱熹为”肇基公遗像”题写赞语:”道丧干载,至远言湮。不有先觉,敦开我人。书不尽言,图不尽意。风月无边,庭草交翠。”王肇基何许人也?家谱中明白刊载:”生于洪武十年丁巳二月初三,寿七十有三,卒于正统十四年。”即生于公元1377年,卒于公元1449年。朱熹是南宋人,其生卒年为1130年至1200年,生于南宋的朱熹竟然为200多年后明初的王肇基题写赞语,尽管赞语上煞有介事刊有”朱熹”、”晦庵”的印章,但其编造得也实在太离谱了。

三、目录

翻开家谱,紧接着祖先图像的往往就是目录,提纲挈领地揭示该家谱的主要内容与次序排列。

下面列举安徽徽州地区明代、清代以及民国时期一些家谱目录。

《(安徽)新安毕氏族谱》(正德四年)目录:

首卷:谱前序,包括新旧谱序计十二篇、凡例十五条、地方志二十五处;

卷之一至卷之八:世系志;

卷末:诗文、谱后跋;

附录:墓图、领谱序号。

《(安徽祁门)王源谢氏宗谱》(嘉靖十六年)目录

卷首:考辨二;

卷之一:姓原纪略;

卷之二:统宗表略;

卷之三:统宗世系;

卷之四:孟宗世系;

卷之五:孟宗世系;

卷之六:统宗事略;

卷之七:传、孟宗事略;

卷之八:敕命、序;

卷之九:记;

卷之十:训、说、赞、铭、传、墓志、赋

附录:贞节事略。

 

《(安徽歙县)古睦清溪紫峰项氏宗谱》(康熙十八年)目录:

第一卷:谱序、凡例、历代序;

第二卷至第六卷:谱系图;

第七卷:诰敕、诗、序、铭、赞、传、说;

第八卷:诰敕(渡渎、贵溪合录)、序、赞、传、记(贵溪、仙溪、慈溪合录)、书、疏、诗、传、记(补辑古今诸文翰)、人物志、谱跋。

《(江西婺源)官源洪氏总谱》(乾隆五十三年)目录:

卷首上:官源总叙、目录、各派旧叙;

卷首下:姓原疑辨、谱说、凡例、仕官、诰命、容像、杂著、各派墓图、祠图、墓图、祭田录、捐银、字号簿数;

卷之一至卷之十八:各派世系;

卷末上:各派诗歌、婺传赞、祁传赞;

卷末下:休传、歙传、孝子传、横溪传、神道功、各派墓图、行状、墓文、墓志、构讼案卷。

《(安徽祁门)王氏宗谱》(光绪十五年)目录:

卷之一:水源本末、礼仪家风、收执谱记、字号、目录、新旧谱序、圣谕十六条、诰敕、凡例、家规、家礼图、谱、宗说、族说;

卷之二:族谱引、像赞、行状、墓志、三槐辨考、源流引、渊源图、世系;

卷之三至卷之九:各派世系;

卷之十:世系、境地图、墓图、祠堂图、赞秩类、排行、执谱字号、跋。

《(安徽祁门)文堂陈氏家谱》(民国17年)目录:

卷之首:新序、凡例、旧序、世系考、墓地、文卷规章、祠庙、村墓图、坟山图、肖像、十景志;

卷之一至卷之十三:谱图;

卷之十四:文献录、科第选举、儒林文苑、艺文书目、孝友忠义、义行隐德、宦绩、约法、古迹志目、名胜志目等。

《(安徽绩溪)绩溪程里程叙伦堂世谱》(民国29年)目录:

卷首:目录、序例、凡例、墓祠图、庙图、祖先像、墓图、契据、告示;

卷一至卷十:世系;

卷十一:诰敕、疏、传记、诗、铭、书;

卷十二:谱序、规范、庭训、家苑、排行、祭祀、后序、修祠理谱职员表、颁领世谱单;

卷末:产业、墓图。

比较上列明代至民国时期的七种家谱目录,可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一、从明正德四年(1509)至民国29年,历经400余年,家谱目录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明代家谱目录有新旧谱序、凡例、姓原、世系、墓图、诰敕、传记、诗文、像赞、家训、领谱字号等内容,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家谱目录,基本上也是类似内容,只是次序、名称略有变化,反映了中国家谱发展到明代已经成熟、完善、定型,已奠定了中国家谱的基本格局,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家谱,在内容体例上,只是明代的延续,并无多大发展与创新。

二、世系是中国家谱的主体,记载自1世祖至编纂该家谱时历代名录,包括姓名字号、生卒年月、仕途简历、妻室子女、坟墓地址等内容,在家谱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上述七种家谱,世系的内容均占整个家谱3/4左右的篇幅。有的家谱世系内容比重更高,如《(安徽休宁)休宁金氏族谱》(乾隆十三年),自卷一至卷十九共19卷,自卷一开始即简介该家族各派世系,卷一简介的是京兆、南阳、建康、姑苏、桐庐五派,卷二以后,依次介绍分居各地的各派世系,至卷十八,简介汤镇派、竹林派,仅卷十九内容为家传,也就是说,各派世系内容占了家谱的95%,所谓《休宁金氏族谱》亦可称之为”休宁金氏世系图”。

三、在编纂体例上,家谱继承了正史、方志记载叙述的方法,有史,有图,有表,有志,有传,形式多样,兼容并蓄,而其记载内容的宗族性,记载手法如遗像、宅基、祠堂、坟墓等采用图文并茂等表述手段,则明显带有家谱自己的特色。

四、修谱名目

不少家谱,在目录后,列有”修谱名目”标题,开列本届与历届修谱人员名单、职务。如《(安徽绩溪)泉塘葛氏宗谱》(宣统三年)就列有”古今修谱 名目”标题,列出该宗谱历届修谱人员名录:

 

《(安徽绩溪)泉塘葛氏宗谱》是宣统三年纂修的,因此本届修谱人员名单比较详细:

 

督理:履桂、承锭、承垣

司理出纳:明湛

分修丁捐:明汉、承樟、明义、代鉴

编修:光汉

总核:明湛、明义

校刊:履桂、明义、明湛、光升

《(江西婺源)萧江家乘》(道光三十年)则以”修辑名次”标题揭示该谱历届修谱人员名录:

北宋元丰戊午谱(1078)总修

南宋嘉定壬午谱(1222)廷坚修

南宋咸淳丙寅谱(1266)润身修

元大德乙巳谱(1305)元珍修

元延祐丙辰谱(1316)浚修

明洪武癸丑谱(1373)裕祖修

明嘉靖辛丑谱(1541)铨修

明嘉靖辛酉谱(1561)文式修

明隆庆己巳谱(1569)珍修

明万历甲辰谱(1604)应斗修

明万历乙巳谱(1605)应翰修

清乾隆戊申谱(1788)大林修

清嘉庆乙亥谱(1815)元炜同弟元煌修

清道光戊申谱(1848)元炜同侄赓修

以上一一罗列《(江西婺源)萧江家乘》历届修谱人员名单,从中可以知晓该谱历届续修简况。朱熹曾说:三代不修谱,是为不孝。因此古代向有”六十年续修家谱”之说。该谱自宋元丰谱起,至道光戊申谱,计770年,共修14次,平均55年续修一次,做到了这一点。

《(安徽歙县)歙西汪氏重辑支谱》(民国8年)则将历届修谱时间、谱名以及撰序人姓名列为专表:

续修届次时间(年代)谱名撰序人姓名

第二次东晋咸康二年(336)旧谱婚官职状晋淮安侯汪旭上表

东晋咸康二年(336)旧谱婚官职状晋袁彦叔跋

第三次唐贞观十二年(638)旧谱婚姻职状唐越国公汪华上表

唐乾封元年(666)旧谱婚姻职状唐季宗羡奉敕考定

第四次唐开成四年(839)汪氏族谱唐汪芬(志高)

南宋绍兴三年(1133)汪氏旧谱宋王克一(七峰)

第五次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汪氏大族谱宋朱子(晦庵)

第六次南宋咸淳六年(1270)重修庆源谱宋汪高梧(翔风)

第七次元泰定三年(1326)渊源录元廉希贞(介夫)

元泰定三年(1326)渊源录元汪松寿(正心)

元泰定五年(1328)庆源宗谱元汪垚((子堂)

第八次元至顺元年(1330)重修谱元汪垚(子堂)

第九次明洪武元年(1368)汪氏家乘明汪睿(仲鲁)

第十次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续宗谱明汪积庆(处善)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稠墅本支图谱明汪泰来(复亨)

第十一次明天顺七年(1463)汪氏渊源谱明方勉(樊德)

明天顺八年(1464)稠墅汪氏族谱明程孟(文实)

明天顺八年(1464)重修渊源谱明汪祖庆(文海)

明成化元年(1465)渊源谱明赵金龙(亶轩)

明成化元年(1465)重修谱明汪善庆(世才)

明成化元年(1465)重修汪氏族谱明汪佛善(希原)

第十二次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稠墅大里汪氏渊源谱清汪漋

上面不厌其烦地将《(安徽歙县)歙西汪氏重辑支谱》历届修谱名目一一列出,是因为其中透露出许多重要信息:

一、安徽歙西汪氏家族修谱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东晋咸康年间,至民国初年,家谱续修时间长达1600年,而且其中基本没有中断,这在家谱中是不多见的。最早的东晋”婚官职状”、唐代的”婚姻职状”,尽管没有带上”谱”字,但因当时叙述本族有关族人”职状”时,必须将本族姓氏来源、家族迁徙、历代世系一一和盘托出,因此所谓”职状”,已具备家谱的要素,所以汪氏将其列为最早的家谱是有根据的,也是合理的。

二、东晋、唐代私修家谱,先要由家族代表(一般是朝廷命官)上报朝廷,经皇帝审批,”奉敕考定”。私修家谱所以要上报朝廷,由皇帝把关,与当时的家谱所具有的政治功能有直接关系。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官吏由名门望族把持世袭,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于是”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牒”,家谱与仕官、婚姻密切相关。为保持家族血缘的纯正,防止他姓混入或冒名顶替,国家设立了谱局,专门组织管理谱牒的编纂,私修家谱则必须上报朝廷审批。到了宋代以后,科举考试更加完善,仕宦、婚姻讲究的是才能,家谱仕宦的政治功能已转化为伦理功能,因此私修家谱也就没有必要再上报朝廷,这也就为家谱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三、该谱没有将一般的家谱纂修人员名录列出,而是列举历届修谱的主要谱序作者,有的是本族的功、爵著称者,如东晋淮安侯汪旭、唐代越国公汪华等,有的是社会名人,如南宋朱熹、元代廉介夫等,这就大大提高了本谱的含金量。

当然,并非所有家谱都将历届修谱名录一一列出,有的只列本届修谱有关人员。如《(安徽绩溪)坦川越国汪氏族谱》(民国14年)列有”续修职名”,将总理、副理、主修、赞修、编辑、探访、图绘、缮录、校对、监印、征收、庶务、承刊印等有关修谱人员一一列出。该谱是进入民国时期续修的,因此修谱人员名目分工更细,称呼也更加现代化。

有的家谱不仅没有历届修谱名目,也没有本届修谱名目,而是在谱序中,将修谱缘起、修谱名录等一一道出。如《(安徽祁门)桃源洪氏宗谱》(光绪二十六年)在”记新修宗谱缘起”一文中就有一段文字论述本届修谱人员:

光薰、道善老练者也,为之督,以励厥功。绍闻、绍宣有干济者也,以之理其网维、综其出纳,无不宜。至于劝捐,焕文之力多。一时之家居者,成与有劳。若夫编之,辑之,校之,正之,修明之,补订之,惟钊是司……迪惠善画,命以绘图,而谱之事,备矣!

这段文字将该谱督修、出纳、劝捐、主修、绘图等人员一一列出,而且叙述任职的理由,比起单纯的罗列名单显得更加丰满。(未完待续)

(转引自2009年第一期《寻根》,作者单位:上海图书馆)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二)

王鹤鸣

发布时间:2011-12-28  阅读次数:3139

 

五、谱序

谱序在家谱中占有重要地位,举凡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以及修谱理论等诸多家族修谱重大问题都会在谱序中一一作出交代。下面以《(安徽)绩溪旺川曹氏宗谱》(民国16年)的谱序举例说明。

1.姓氏渊源。该谱序明确指出,曹氏源自以国为姓:”吾氏之著姓由来远矣。肇自姬周文王之子振锋受封于曹,后人因以国为姓。曹氏之祖于此始焉。”

2.家族迁徙。谱序表明,旺川曹氏是晚唐由山东青州迁徙至新安歙县,于宋代迁来绩溪的。曹氏”历汉及唐,子孙蕃衍,散处四方,其远而难知者不可悉述。至若先世卜居山东青州,自全政公命其子翊公剿寇于歙之篁墩,是为徽州始迁之祖。爰及八世大九公于大宋又迁绩溪之北,是为七都始迁之祖。所生二子,长曰小六公,次日小九公,予旺川乃其长派也。越今数百年,载在谱牒,历历可考”。

3.修谱缘由。曹氏于万历乙卯年(1615年)曾编修族谱,但尚欠完备,50年后,于康熙初年决定续修:”吾族人稠地狭,必有徙居外乡者,且万历乙卯之谱究未详备,恐世传渐远,难以征信,不可不续修以厘正之也。”于是乃于康熙五年(1666年)决定续修家谱。

4.修谱目的。康熙初年,曹氏续修族谱的目的与其他家族相同,强调的是”族之有谱,所以尊祖宗、序昭穆、辨亲疏、别同异也。族谱不修,则人亡世远,何由知祖考之所自来,名分之所由叙,亲者反疏,疏者反亲,轻弃宗支,谬联他族,不几若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乎”,”族谱之修,彰其名者也然,而敬祖睦族之实寓焉”,”所谓尊祖、敬宗、收族,一家之善政,胥于此乎”。

到民国16年,曹氏家族续修家谱时,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很不理解,认为破坏了”数千年来国纪与宗法”,于是在谱序中不仅重申”敬宗收族”,而且强调通过修谱”以宗法维国纪”。”修谱牒,使族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以宗法维国纪之穷。盖谱也者,所以敬宗、收族,而教孝教弟者”,”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又云,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然则谱之作也,正以宗法维国纪之穷,岂仅敬宗收族云尔哉!”

 

黟县西递胡氏《族谱序》

5.修谱经过。曹氏康熙初年续修家谱,是由23世孙应星、应试等兄弟共同酝酿发起的。”一日,(应星)同族兄应试,族兄弟讳应翔、国祚、应参等谓余曰:吾族世远支繁,序次不易,幸今日祖宗所贻笔墨犹存,兼系广搜博访,多闻长老之言,修谱之事宜及时举行。”

在续修过程中,23世孙聚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聚所翁素志好学,沉酣典故,而于余族之事尤为详识博考性质,直不喜妄附荣利,其修谱一以祖宗手录墨本为据,而又考证于安厝之坟茔,碑铭之纪实,务期传信不敢存疑。上至大九公,下迨今日之童孙幼子,源流子派分晰详明,生殁婚娶考核精至,呜呼,亦可谓殚厥心力矣。”

家族其他成员也积极参予,共襄其事:”今吾兄(应星等)博考精详,慨任乃事,而又偕众参订,共襄厥成。”

遗憾的是,康熙谱于丙午(1666年)冬编修完成,尚未印刷,而为该谱编修付出几十年心血的聚所翁却于丁未(1667年)仲春去世,未及看到印刷的家谱。”是谱修成于康熙丙午之冬季,而聚所翁以丁未仲春即世,梓工尚未竣也。翁以数十年之劳心劳力,竟未及见是谱之刷印成帙而卒,亦事之莫可如何者矣。”

上述关于曹氏康熙谱的编修经过脉络,应该说是很清晰的。

6.谱学理论。在谱论中,该谱特别推崇欧阳修、苏洵对中国谱学的贡献:”谱学自汉唐以来,更废迭兴,大抵掌乎秘府,洎宋欧、苏二氏各谱其族,而天下士大夫始家自为谱,凡数百年矣。””自唐太宗始命高士廉、岑文本等博采民间谱牒,参以史传,作氏族志,而宗法立。洎宋欧阳公依汉年表为法,苏眉山准礼之大宗小宗为次,而世谱兴。乃欧公谱序,至谓人不知姓之所自出,而昧昭穆之序,则禽兽不若,使人读之竦然。凡皆以明敦本亲亲之义,而谱事之修所关非小补也。”

在《(安徽)绩溪旺川曹氏宗谱》(民国16年)谱序中,第一篇谱序”旺川曹氏续修宗谱序”是民国16年该谱刊印时,由前翰林院编修江志伊撰写的。在该谱序中,还刊登了历届修谱时的谱序、跋以及相关资料。如《康熙族谱原序一》(康熙五年)、《康熙族谱原序二》(康熙五年)、《康熙族谱原序三》(康熙五年)、《康熙族谱原跋》(康熙六年)、《历代家先进谱说引言》、《曹氏迁徽首修宗谱序》(宋元丰朝)、《征修新安曹氏统宗谱引》(康熙八年)、《合修新安曹氏统宗谱序》(康熙十二年)、《附辨疑四则》(康熙十二年)、《会修新安曹氏统宗谱序》(康熙十二年)、《旺川华萼轩参稽族变序》(乾隆二十二年)、《旺川宗祠重录牌谱记》、《旺川雁堂分修支谱序》(道光五年)、《旺川墨庄续修家谱序》(道光二十六年)、《曹氏历代分迁考略》(咸丰元年)、《曹氏历代谱牒考略》(咸丰元年)、《旺川宗祠重集配谱序》(光绪二十年)、《旺川宗祠续纂牌谱序》(光绪二十一年)等,计19篇,约12000字,分量很重。

续修家谱时,将历届修谱谱序一一刊载在新谱中,是中国家谱编修中的普遍现象。这对我们了解该家族修谱发展沿革、修谱宗旨变化等都是十分有益的。有些家谱新、旧谱序的分量很大。如《(江西)万载田下郭氏族谱》(民国木活字本)序文部分载有:《新序》、《新修族谱人名》、《历修族谱人名》、《欧阳修序》、《曾肇序》、《潘序》、《董序》、《韦序》、《万鹏序》、《万育序》、《士珍序》、《高序》、《庞序》、《严序》、《巢序》、《万冤序》、《士佩、士进序》、《士第序》、《邦珩序》、《钟跃序》、《陈序》、《凌序》、《昭序》、《士杰序》、《颜序》、《邦城序》、《岖序》、《光笏序》、《治庆序》、《跋》等新旧序文29篇,近4万字。

谁来写谱序?一是本族人写,主要是主持纂修家谱的人或本族有声望的人撰写;二是请当时社会上的名人,主要是德、爵、功、文著称者撰写。

历代名人为中国家谱写序的,可以排出一大串名单,如颜真卿、欧阳修、苏洵、朱熹、文天祥、陆秀夫、汪道昆、李善长、王十朋、王世贞、赵孟頫、方孝孺、宋濂、王鸣盛、张之洞、李鸿章、胡适、袁世凯、章炳麟、孙中山、李宗仁等。

在历代名家为各家谱撰写的谱序中,有三篇曾对后世修谱产生重大影响。一是苏洵于至和二年(1055年)开始编《苏氏族谱》的”苏氏谱引”,他在文中指出:”苏氏族谱,谱苏氏之族也”,”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苏洵将修谱作为达到尊敬祖先、团聚族人的重要手段。二是欧阳修于嘉祐四年(1059年)编修本族族谱《欧阳氏谱图》时写的”序”,他在”序”中指出:欧阳氏家族子孙要发扬”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的祖先遗德,光宗耀祖。三是朱熹于淳熙十年(1183年)为其所编《(江西)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写的”序”,指出:”癸卯(1183年)五月辛卯,因阅旧谱,感世次之易远,骨肉之易疏,而坟墓之不易保也,乃更为叙次,定为《婺源茶院朱氏世谱》,而并书其后。”苏洵、欧阳修、朱熹在谱序中论述的修谱宗旨、原则和方法,流传很广,深刻影响后世修谱长达千年之久。

当然,对历届名人撰写的谱序,要进行具体分析,有的是真的,有的则是在攀附显贵心理支配下的伪作。这种真伪交杂的现象在署名朱熹撰写的谱序中尤为突出。朱熹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其理学思想对中国家谱编修有着深刻影响。如前所说,朱熹本人十分重视家谱的编修,而且身体力行,编修了本家族的《(江西)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当时各家族编修家谱时,力邀朱熹为他们族谱写序是很自然的事。

笔者手头就搜集有朱熹撰写的谱序20余种。在这些为其他姓氏撰写的谱序中,朱熹进一步发挥了其在《(江西)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中提出的谱学思想。如在为《(湖南安化)胡氏九修族谱》所作”芗城族谱原序”中,将家谱的历史地位与国史并列:”家有谱,犹国有史也。国无史,千万载帝王之传统、正闰、隆替,何从而验其实?家无谱,某昭某穆、世系本源、某派子孙,亦何自考其真?”在《济南辛氏家谱原序》中强调修谱的宗旨:”盖修谱之意,所以序昭穆,明长幼,分士庶,别亲疏,以维持家道也。”在《(江西安远)濂江欧阳氏通谱》”跋”中同样强调:”谱牒所以序昭穆,明长幼,摄人心者也;厚风俗,使人不忘本也。”在《(湖南安化)胡氏九修族谱》”序”中,朱子对欧苏体例推崇备至:”谱,古所重也。欧苏作谱,而典益著。是典也,将以明本源,序尊卑,别亲疏,辨异同。””欧苏尚矣,仕族踵之。”在《(安徽绩溪)泉塘葛氏宗谱序》(宣统三年)中,朱子认为修谱者必须具备求真存实的素养:”夫家乘者,一家之史也,失实不可,厚诬亦不可。”等等。这些谱论很有见地,大大丰富了中国谱学理论的宝库。

但是,有一些刊载在家谱中的所谓朱熹谱序是冒名伪托之作。最明显的是:题名朱熹作谱序的《(安徽休宁)江村洪氏家谱》、《(福建浔阳)吴氏宗谱》、《(安徽休宁)戴氏荆墩家谱》、《重修荥阳郑氏世谱》、《金华太常周氏宗谱》、《都昌黄氏宗谱》、《温陵刘氏宗谱》等七种家谱,所谓朱熹谱序竟为同一版本:

余尝仰观乾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九曜旋绕归向,譬若君之尊,无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仑为华夏之镇,五岳八表逶迤顾盼,譬犹祖之亲,无敢不本焉。此君亲之大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上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后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也。今阅□氏谱牒,上溯姓原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之乎。

署名文天祥的谱序(跋)中多有伪作

 

各 种 谱 序

上述七种家谱的所谓朱熹谱序,除”今阅□氏谱牒”中的姓氏,分别为”洪”、”吴”、”戴”、”郑”、”周”、”黄”、”刘”一字不同外,其余文字全部雷同。显系冒名伪托之作。

类似的情形,在所谓文天祥的”谱序(跋)”中也表现出来。《(安徽休宁)余氏族谱》(乾隆四十七年)、《(江西婺源)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民国6年)、《(浙江淳安)姜氏孝子大民公派宗谱》(康熙三十三年)均刊有所谓文天祥”谱序(跋)”,也是同一版本。文中”□姓族谱”,除了其姓氏分别为”余”、”胡”、”姜”一字不同外,其余文字均雷同。按常理推断:文天祥不可能同时为几种族谱写同一文字内容的谱序(跋),其中必有伪作。

如何认识家谱中这类冒名伪作谱序以及后面章节介绍的世系中冒认名人为始祖的现象呢?我们知道,中国家谱发展到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已经定型并普及,尤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几乎到了村村户户修家谱的地步,且相互攀比,成了全民的文化习俗。这期间产生的数以万计的家谱,其中不少为学有素养之士编修的家谱,资料扎实,编排得当,文字优美,堪称家谱园地中的上品。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家谱,为一般草根民众所修,适应普通民众修谱需要,社会上有”谱匠”、”谱师”职业,专为一般人家编修家谱,他们为迎合一般民众攀附显贵的心理,往往把名人谱序、名人始祖移花接木地安到所撰写的家谱里,致使家谱中出现不少伪作痕迹,影响了家谱的质量。今天,当我们整理研究旧家谱时,当我们编修新家谱时,不仅对谱序的真伪,世系传承的真伪要作求真存实的辨析;更重要的是,对整个旧家谱的观点、内容、体例,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家谱这一传统历史文化在新的条件下,为凝聚中华儿女、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至于家谱中个别谱序真伪的问题,我们也不必苛求于前人,按中国家谱”信以传信,疑似传疑”的编修原则,似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此类问题,因为这毕竟是传统的中国家谱文化中一个可以理解的现象。

六凡例

 

《梧川汪氏宗谱》(光绪二十一年)

 

宗谱凡例

凡例,又称谱例、规条、例言等,主要阐述纂修家谱的原则、体例和内容,在家谱中居有重要位置,一般在谱序前,或谱序后,即刊凡例。《(江西婺源)武口王氏统宗世谱》(天启三年)”凡例”开宗明义指出:”例也者,酌礼义之中而条约之,以示一定而不可移也。迁徙繁,人文盛,世系夥,设不定例,详者何以独详,略者何以独略,观谱者难免疑信相参。今定凡例于前,宗派之繁,斯有所不易,狥己之见,斯有所不移,详略之文,斯有所不议,兹为谱牒之要领云。”《(安徽歙县)三田李氏重修宗谱》(乾隆刻本)”李氏宗谱凡例”也指出:”例也者,酌礼义之中而条约之,以示一定不可移也。故法曰法例,乡曰乡例,矧谱有宗派,有世系,有迁徙。设不定例,则昭穆何由而叙,亲疏何由而别,是非何由而分,详者何以独详,略者何以独略,展谱者人人或愦愦焉。今定凡例于前,庶览者如挈纲而振领云。”这两段类似的文字,对家谱凡例的作用、内容作了言简意赅的表述:家谱中的凡例,是据有关礼义作出的条约规定,对于家谱如何叙昭穆、别亲疏、分是非、慎详略,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江西婺源)清华胡氏文敏公宗谱》(嘉庆二十三年)”凡例”一节中,既有嘉庆二十三年编纂该谱时修订的凡例,又同时刊载”先正旧编凡例”、”续编凡例”、”乾隆辛巳续增凡例”等老谱凡例。综合这四份凡例内容,则知凡例主要阐明纂修该谱时须遵守以下原则:

1.鼻祖。胡氏得姓,原自满公,当以满公为鼻祖。

2.善恶备载。谱为一家之史,所以纪实,而匪以崇美观也。故善恶备载,使知劝惩。

3.明族属。以前修谱只及本宗,而于妻女不著者、考覆不及以致遗耳。本次修谱凡妻党女族,悉详细注,所以广爱而明有亲也。

4.辨长少。长少之别,惟以行次。故明系之上而加行次以别之,使长少之伦、尊卑之序,秩然不紊,使万世而下有所考据耳。

5.尚同姓。同姓不可混。是吾族者,虽微不弃;非吾族者,虽显不录,盖以明一本之亲,而杜谬援之失也。

6.避名讳。先人名讳,犹天之不可犯,后之命名,于其子者宜慎之。

宗谱凡例

7.谱图。谱图由干而枝,以明世系,昭有序。逐世而修行次,明有别也。有官职曰某官,尊有爵也。无官书曰某公,明有尊也。

8.图系下,详书名讳、字号、行次,纪其实也。取某官某氏女,昭妻族也。女适某官某氏,昭女族也。

9.尊所自出。系本枝近枝,书讳;旁枝远枝,书行;尊者寿者,书公;卑者少者,书名;有官贵者,书爵。此苏洵谱例也。

10.亡讳无嗣。系书某,书夭,书止,书无子者,此欧阳修谱例也。

11.礼有三殇。未成年去世,分长、中、下三殇。长殇,自十九岁至十六岁,为长殇,已娶可娶者,则服之为成人,编人行第。中殇,自十五岁至十二岁,为中殇,编入谱,亡者注夭,不入行第。下殇,自十一岁至八岁以下,为下殇,不注。

12.异姓来继者有三:良家子则书;贱家道家子不书;乞觅寄生子不明不书。

13.出继出家者有三:出继外姓者书,只于其下注继某氏,其子则不书;所觅以上降下,或以下升上者,乱序不书;出家出迁者,皆书,大恶下贱者只于其下标注,不书。

14.出继归宗者有三:所继父有后,愿归宗者书;如无后者,已承重,理不可归宗者,不书;如祖父出继,子孙不可归宗者不书。

15.谱贵发潜德之幽光,祖宗之盛德,并书不遗。

16.谱有六不书。凡此六者,皆有玷于祖宗,有一于此,黜而削之。

一曰弃祖。弃卖祖坟地于异姓,货鬻族谱于非族者,谓之弃祖。

二曰叛党。前人叛逆抄没,而余党苟全于世者,谓之叛党。

三曰犯刑。积世恣恶,代遭刑狱者,谓之犯刑。

四曰败伦。彝伦渎乱,男女无别,禽心兽行,谓之败伦。

五曰背义。不思祖宗义重,惟图苟行微驱,甘为下流者,谓之背义。

六曰杂贱。不肖无耻,甘与下贱为婚者,谓之杂贱。

17.各派分支续止。各派分支,凡旧谱已载,有迁徙未详,或子姓难稽者,姑仍其旧,只于名下注未续二字,以待日后统会,其考实无后者,乃注止字以杜顶冒之弊。

18.古人云事盖棺而后定,故赞传之作乃子孙所以阐扬其宗功祖德,非自为夸誉也。有善行而生存者,留贻孙子,概不滥入。

19.节孝朝廷所重,特恩旌表,不论存殁,有青年矢志玉洁冰清者,年近五旬则事久志定者,概加赞扬,以彰懿行。若下堂之妇,固属义绝,然无子者注一出字,有子者则注改适某姓,俾孝子顺孙后日得以稽考。倘有隐讳而不书者,是只知母而不知父,自蹈不孝之罪。

20.谱成印毕,即毁其板。以七言律编号,注某派某公下某人领,俾各族通知。散谱之数,另刻条记,用朱墨钤盖,庶私鬻者不得行奸,收藏者亦知任重,以免磨坏鼠蠹之患。

上述《(江西婺源)清华胡氏文敏公宗谱》的”凡例”,在明清时代的家谱中,颇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上述20条凡例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非常细致具体。该谱凡例规定,”以满公为鼻祖”,以行次别长少,未成年去世的,按年龄分成长殇、中殇、下殇,对异姓来继者、出继出家者等,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这对于统一家谱的纂修体例,无疑有着规范的作用。

2.体现封建等级思想。凡例规定,祖先名讳,犹天之不可犯,必须慎而避之;家族祖先成员,凡当官的称爵,尊者称公,卑者书名;尊卑之序,秩然不紊;大恶下贱者,只于其下标注,不书。如此等等,凸现了封建尊卑伦理。

3.体现封建忠孝观念。上列第19条规定:节孝为朝廷所重,凡受朝廷特恩旌表的,要概加赞扬,以彰懿行。”若下堂之妇……有子者……倘有隐讳而不书者,是只知母而不知父,自蹈不孝之罪。”

4.反映封建宗族思想。上列凡例规定:是吾族者,虽微不弃,非吾族者,虽显不录;凡有弃祖,叛党、犯刑、败伦、背义、杂贱行为的,家谱均不书;谱成印毕,即毁其板,以七律诗编号,按号签字领谱,以免家谱外流,等等,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家族的纯洁与稳固。

5.注意吸取欧、苏修谱成果。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与苏洵曾纂修本族家谱《欧阳氏谱图》和《苏氏族谱》,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上列凡例关于亡讳无嗣的规定,”此欧阳修谱例也”,关于尊所自出的规定,”此苏洵谱例也”,表明该谱不仅在世系图式等大的体例上参照了欧苏体例,在一些具体的编修方法上也吸收了欧苏修谱的成功经验。

6.在编修内容上有所创新。不少家谱规定:”史则善恶俱载,谱则书善不载恶,为亲者讳也。”而上述胡氏家谱凡例则明确规定:”谱为一家之史,所以纪实,而匪以崇美观也。故善恶备载,使知劝惩。”对于该谱能突破一般家谱书善隐恶的规定而公然宣称家谱须”善恶备载”,这倒是应该肯定的。

七恩荣录

恩荣录,在家谱中又称恩纶、诰敕、告身等,主要刊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敕书、诰命、赐匾等。家谱中之所以要刊载这部分内容,一是炫耀家族祖先的光荣历史,二是教育后代不忘君恩,因此诰敕之类都置于家谱中显要位置。

如《(江苏无锡)荣氏宗谱》(民国24年)卷一刊载谱序、目录、凡例等内容,卷二即”恩纶”,刊载敕命、诰命共18篇,列简表如下:

敕命隋大业三年 (607年)”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盖闻文德既彰,自他有耀,灵威斯在,阅世常新。””兵部尚书荣权,向有华国之文,近睹全城之烈,惟卿捍灾御患”,”嘉尔忠贞,特颁异数,凡诸子姓各勉象贤。”

敕命隋大业三年 (607年)”御史中丞荣毗,趋操端方,器度凝远,有劲直之气,足配昔人之贤,有明敏之才,足周当世之务”,”推明法律,纠正官邪,进思尽忠,无惮大吏,则予一人以咨尔亦有无穷之功”。

敕命唐贞元二年 (786年)”凡能教子以事君者,朕未尝不笃于恩,况于故旧之臣尤所加厚,则追崇之典朕何爱焉。尔兵科给谏荣存审之父荣梃”,”虽未得于生前愿,实克伸于身后可,特赠尔为大中大夫,如子官宠锡褒荣,以光良埌”。

敕命唐贞元二年 (786年)”兵科给谏荣存审,居丧尽礼,克绍父风,筑室冢场,青年早征,孝子立身,朝宣壮岁,实号忠臣,处心不欺,堪备东台之选。””是用封尔为大中大夫,尔宜钦兹宠名,益励操守。”

敕命宋咸平二年 (999年)”朕慕古昔盛王贵德尚齿之风,每诏郡国尊礼高年,其有教子成名身享眉寿者,则锡命以褒嘉之。尔荣融,乃铅山县知县荣宗范之父,赋性朴淳,敦行孝友,义方训子,展采词曹,作一邑慈惠之师,播百里弦歌之化。苟非燕翼维严,早裕贻谋于作牧,安得官方无忝,克彰报最于循良。兹特赠尔为铅山县知县,如子官。”

“尔赵氏,乃铅山县知县荣宗范之母,鸣鸡交敬相夫,既着勤劳画获,载昭训子益彰圣善,顾遗泽,犹存而荣,养未逮可无宠命以恤之哉!兹特赠尔为南阳县君,非独九京之荣,亦以励天下之为母者。”

敕命宋咸平二年 (999年)”尔铅山县知县荣宗范,一邑之器,百里之才,恫瘝深在已之怀;囹圄草满,慈惠著循良之绩”,”锡尔敕命,尔宜祗膺明训, 益励廉勤,国有峻阶不尔吝也”。

“凡我臣能奉身以事君者,是皆有中馈相在室焉。””尔铅山县知县荣宗范之妻陈氏,出自名门,来嫔望族,相其君子播政绩于琴堂,惠彼黎元致弦歌于草野,兹特封尔为福昌县君。”

敕命宋庆历元年 (1041年)”敕秘书省著作佐郎荣昉:三年大比,人徒知为布衣进身之途。艺祖皇帝有言曰:设科取士,欲得贤以共治天下。大哉王言,朕所当法也。廷策者,再乃始得汝,尔早以艺文首贤能之书,旋以论奏动慈宸之听,亲阅大对,嘉其渊源,擢置举首,殆天留以遗朕也。尚循故事往佐师幕,益茂远业,以须登用。”

敕命宋绍兴十三年 (1143年)”敕宝文阁学士荣崇文”,”尔学士荣崇文,器度凝远,资识明敏,宏才懿行,足以羽翼王朝大册高文,足以鼓励当世涉扬禁近,被遇眷知,由侍臣之迩朕,总师儒之要职。推行教法,茂宣夙夜之劳;作成人才,蔼集誉髦之士。朕心所属,舆论攸归。”

敕命明弘治十年 (1497年)”尔浙江道监察御史荣华,诗书世业,科第良才,顷效绩于循良,遂超升于宪职。抑邪扶正,在阙延输献纳之忱;激浊扬清,在藩省严按行之令。矧操修之靡懈,属上最之分,施宜有渥恩以申褒劝,特进尔阶文林郎,锡之敕命。”

“尔浙江道监察御史荣华之妻许氏,仪容淑懿,德性柔嘉,职能供馈祀之勤,居不废诗书之训,爰因夫贵用示国恩,慈特封尔为孺人,益敦祗顺之风,以迓嘉祥之至。”

敕命明万历 二十二年 (1594年)”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朕宠群臣,叙其劳绩,必推及其亲,所以崇厚道也。”

“尔荣恺,乃山东夏津县知县荥世承之父,立品端严,义方励翼,教子著弹琴之治,传家裕制锦之方,济困怜贫,好施于乡党,宜民善俗,密训于趋庭。兹以覃恩,特赠尔为文林郎,山东夏津县知县,沐朝章之宠,增家乘之光。”

“尔邵氏,乃山东夏津县知县荣世承之母,德维勤俭,操履冰霜……兹以覃恩,赠尔为孺人,以昭奖励,益表母仪。”

敕命明万历二十二年 (1594年)”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天下之广,皆分治于邑,而亲民之吏,莫要于宰,使邑宰得人,则广布德意以保惠,黎元天下未有不安者也。”

“尔山东夏津县知县荣世承,分符百里,职任花封,弹琴彰作牧之才,制锦表循良之吏,春风化雨……兹以覃恩,封尔为文林郎,锡之敕命,夫一邑专司其责已重,自兹而上任寄弥隆,尔尚益殚才猷,无负朕望。”

“尔山东夏津县知县荣世承之妻钱氏,懿质夙成,妇道克尽,相夫懋绩,中外驰声……兹特赠尔为孺人,益敦黾勉之休,以嘉相夫之宠。”

敕命清咸丰二年 (1852年)”尔荣良佐,乃直隶保定府雄县知县蒋大镛之外祖父,出自有基,后来称秀,宅钟华胄,光闾泽衍……赠尔为文林郎,直隶保定府雄县知县。”

“尔杨氏,乃直隶保定府雄县知县蒋大镛之外祖母,轨仪娴习,风范淑驾……赠尔为孺人。”

诰命清同治九年 (1870年)”尔荣胜益,乃捐职同知荣光宇之父,褆躬仁厚,垂训端严……兹以尔子克襄王事,封尔为奉政大夫,锡之诰命。”

“尔朱氏,乃捐职同知荣光宇之母,淑慎其仪,柔嘉维则……兹以尔子克襄王事,封尔为宜人。”

诰命清同治九年 (1870年)”尔荣锡源,乃光禄寺署正衔加二级荣维恒之祖父,箕裘绍绪,诗礼垂声……兹以尔孙克襄王事,貤赠尔为奉直大夫,锡之诰命。”

“尔任氏,乃光禄寺署正衔加二级荣维恒之祖母,高门毓秀,华阅传芳……兹以尔孙克襄王事,貤赠尔为宜人。”

诰命清同治九年 (1870年)”尔荣志瀛,乃光禄寺署正衔加二级荣维恒之父,世擅清门,代传素养,家风淳厚……兹以尔子克襄王事,封尔为奉直大夫,锡之诰命。”

“尔孙氏,乃光禄寺署正衔加二级荣维恒之母,克树芳型,尤多慈教……兹以尔子克襄王事,赠尔为宜人。”

“尔郑氏,乃光禄寺署正衔加二级荣维恒之母,克树秀型,尤多慈教……兹以尔子克襄王事,封尔为宜人。”

诰命清同治十年 (1871年)”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资父事君臣子笃,匪躬之谊,作忠以孝国家宏,锡类之恩。尔荣宏学,乃州同衔加二级荣凤皋之父,善积于身祥开厥后,教子着义方之训,传家裕堂构之遗,兹以尔子克襄王事,封尔为奉直大夫,锡之诰命。”

“尔孙氏,乃州同衔加二级荣凤皋之母,壶范宜家,夙协承筐之微;母仪贻榖,载昭画荻之芳。兹以尔子克襄王事,封尔为宜人。”

诰命清同治十年 (1871年)”锡类推恩,朝廷之大典,奉公效职,臣子之常经。尔州同衔加二级荣凤皋,赋质纯良,持身恪谨……兹以尔克襄王事,授尔为奉直大夫,锡之诰命。”

“尔州同衔加二级荣凤皋之妻张氏,含章协德,令仪夙著……兹以尔夫克襄王事,封尔为宜人。”

诰命清光绪二年 (1876年)”尔荣胜溢,乃工部主事加三级荣光世之父,世擅清门,代传素业,家风淳厚,垂弓冶之良模;庭训方严,启诗书之令绪。兹以覃恩,赠尔为朝议大夫,锡之诰命。”

“尔朱氏,乃工部主事加三级荣光世之母,克树芳型,尤多慈教……兹以覃恩,封尔为恭人。”

 

许国石坊(明)歙县

 

徽州古祠堂的牌匾

上述《(江苏无锡)荣氏宗谱》共刊载敕命、诰命计18篇,自隋大业三年至清光绪二年,历时1200余年。将上述敕命、诰命进行分析,可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江苏无锡梁溪荣氏家族历史上是个名门望族,自隋朝以来,经唐、宋及明、清,历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并受到皇帝的敕命或诰命的表彰,且恩及亲属,时间长达1000余年,这在家谱中是不多见的。

2.受敕命、诰命的对象范围不断扩大。隋朝敕命对象仅任官者,如兵部尚书荣权、御史中丞荣毗,不涉及亲属。到了唐代有了扩大,受敕命对象不仅是兵科给谏荣存审,而且其父荣梃也获敕命。宋代以后则进一步扩大,包括为官者的父、母以及妻子均获诰命。为官者的祖父母也获诰命。到了清代,甚至外祖父母也获诰命。

3.敕命、诰命表彰的内容形式有虚有实。隋朝两份敕命,仅是口头表扬形式,所谓”嘉尔忠贞”等,无实质内容。唐贞元二年的敕命,则比较实惠了,赠兵科给谏荣存审之父荣梃为大中大夫,明万历二十二年的敕命,赠山东夏津县知县荣世承之父荣恺为”文林郎,山东夏津县知县”,虽为虚名,也是比较实在的。宋以后的敕命一般封为官者的妻、母、祖母为”孺人”、”宜人”、”恭人”等,尽管明清时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可封为”孺人”,但也仅仅是名义上的尊敬称呼,并无实质上的物质待遇。

4.敕命、诰命表彰的理由发生变化。隋朝敕命表彰的是为朝廷建功立业的官员,如表彰兵部尚书荣权”捍灾御患”,表彰御史中丞荣毗”推明法律,纠正官邪”。到了唐代,尤其是宋代以后,表彰的是设科取士的科第良才,能”居丧尽礼”,”孝子立身”。至于表彰当官者的父、祖父,强调的是教子有方,所谓”义方励翼,教子著弹琴之治,传家裕制锦之方”等。表彰当官者的妻、母、祖母等,强调的是”三从四德”,所谓”仪容淑懿,德性柔嘉”,”轨仪娴习、风范淑驾”,”妇道克尽,相夫懋绩”等。这1000余年敕命、诰命内容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治国方略的不断深化。到了宋代以后,朱子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科举制度的同时,更强调以孝治天下,宋以后诰命的内容以及诰命对象的不断扩大,正是封建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在诰命上的反映。

 

徽州牌坊群(明清)

八谱论

谱论,家谱中又称谱说、谱法、先儒谱说、先贤谱论、述古谱略、家谱引义、谱学论略等,主要辑录古代经典特别是历代文人学士论述修谱宗旨、意义、原理和方法的语录。笔者手头搜集的有关资料有:《(安徽绩溪)汪氏世宗谱》(乾隆三十七年)卷之三”谱论”、《(安徽歙县)北岸吴慎德堂族谱》(民国10年)正编”先儒谱说”、《(安徽休宁)平阳郡汪氏宗谱》(光绪二十二年)卷首”谱说”、《(安徽祁门)祁西桃源陈氏通公家谱》(同治元年)卷一”谱说引”、《(江西婺源)清华胡氏文敏公宗谱》(嘉庆二十三年)卷首”先贤谱论”、《(安徽黟县)古黟环山余氏宗谱》(民国6年)卷之一”述古谱略”、《(江西婺源)槐溪王氏支谱》卷之六”谱学源流考”、《(安徽)新安黄氏大宗谱》(乾隆十七年)”三氏谱法”、《(安徽)新安徐氏宗谱》(乾隆三年)卷首之二”宗谱引义”、《(安徽歙县)歙西范川谢氏支谱》(民国14年)卷一”谱说”、《(安徽旌德)济阳汪氏统宗谱》(民国8年)卷一”儒先谱说”、《(江西婺源)官源洪氏总谱》(乾隆五十三年)卷之首”谱说”、《(安徽歙县)歙西汪氏重辑支谱》(民国8年)”谱论”等十余篇。比较这十余篇谱论,发现一个特点,即所引述历代文人学士的谱论语录内容基本一致,不同的只是引用文人学士的数量有多有少而已。以上家谱编纂时间为清代以及民国时期,想来这时编纂家谱引述文人学士的谱论语录也都是抄来抄去的吧!

上述家谱大多将”谱论”置于家谱”卷一”、”卷首”等前列位置,表明家谱编纂者非常重视先贤先儒有关谱学的论述。《(安徽祁门)祁西桃源陈氏通公家谱》(同治元年)在刊载先贤先儒谱论前有一段”谱说引”,论述了辑录名儒达士谱论的重要性:”名儒达士凡有论及谱书者,一一辑录于前……俾观者开卷检阅之际,匪特启夫孝敬之心,油然以生也!”

下面就以《(安徽休宁)平阳郡汪氏宗谱》(光绪二十二年)的”谱说”为例作简要介绍。之所以选择该谱,因为该谱”谱说”引述文人学士的谱论语录数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摘要如下:

传曰:宗子无法,则朝廷无世臣。又曰,法立,则人知重本。盖宗法废,而谱系继起,犹足以补其所不及。《史记》叙世家,亦此意也。

古者诸侯年表、卿大夫世家绵延史牒,得百世而不泯者盖赖谱系之存,而其族人相与为服死丧,婚娶之必告而不绝。隋唐以后,仕者不世,纪序失传,而谱遂大坏矣。

汉高祖入沛,以白书与父兄,翕然趋之。司马相如使蜀,只移书喻父老而已。古之人其知重本也。如此谱牒不存,而不知宗者,有矣。谱牒存,而不知有宗,吾惑焉。

唐人诗曰:昭昭穆穆枉,百世又何疏。户晓应难及,作图为细书。盖谓谱系之不可无也。

石林公曰:凡今之士夫,以门望相高下,以爵秩为甲乙。有其人,则谱随而详以存;无其人,则谱随而略以遗。谱其可略且遗也耶!

又曰:凡为人后稍有知识者,当以谱牒留心,苟前乎此而谱不立,吾不知其谁,始固不能无憾;后乎此而不立,无同姓与子若孙之罪也。谱牒之作可缓乎哉!

程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立宗法也。

又曰:宗法废,后世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废,人家不知来处。世无百年,骨肉宗族无统,虽至亲也薄也。

朱晦庵曰:人家三代不修谱,则为不孝矣!又曰:己身以上称公,己身以下称郎,此作谱之法也。苏老泉曰: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谱牒者,亦立言之一端也。

陶渊明赠长沙公族祖云:同流分派,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老泉族谱引,以自始而衰,至于无服,其初只一人也。吁果念厥初知自一人而蕃衍盛大,以至于今日始终相联,又何计之服之远近。

南史王懿传云:北人重同姓,谓之骨肉。颜之推家训:兄弟族自从祖之外,高秩者通称为尊,同昭穆者百世犹兄弟也。河北族人二三十世称从伯从叔,今俗语曰宗族,百世真有所谓也。

苏东坡曰:良民之家,士大夫之族,未必无孝弟,相亲有族,无总子莫为之纠率也。虽然族之有宗,在今日为难行,而图述谱系,亦庶几于此考也。

又曰:民相与亲睦者,王道之始也。诚知言矣。

吕东莱曰:三代之时,曰姓者,流其祖考之所自出者也,百世而不变者也;曰氏者,另其子孙所自分者也,数世而一变者也。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其得姓虽一,而子孙别而为氏者,不胜其多焉。寻其流,可以知其源;寻其叶,可以知其根,抑何易耶。自秦汉以来,民族之别,绝无仅有,可谓简而易知者矣,然人罕有能辨其源者。王之氏一也,吾不知其出于元城之王耶?宜春之王耶?郤城之王耶?刘之氏一也,吾不知其出于陶唐之刘耶?奉春之刘耶?元海之刘耶?其能辨而不惑者,鲜矣。氏之马者,未必能辨其为马服之马及马援之马也。氏之石者,未必能辨其为周卫之石及复赵之石也。古之氏族繁而知之者反多,今之氏族简而知之者反少,由谱牒之明与废而已,以是知谱牒之学不可不讲也。

谱论

王荆公曰:余闻者苏论谱牒,谓可知者,续之;不可知者,阙之。此语极有病。夫人不生于空桑,岂无祖宗。可知者,固可续矣;其不知者,必夜而思旦,而求挨形捉影,如今之捕兽,岂有不得者焉。苟委于知而又安于不知,其为不孝也,益大矣!

程伊川曰:谱之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而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昭穆等降之殊,所以识尊卑之次第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欧阳修曰:族之为言簇也。尚夫序而有别,姓为言生也,本其所生,氏之为言是也,别其所自分也。又曰:川流派别,当知同源;人代散居,当知同祖。知同源,必不笑咸淡清浊之异;知同祖,则不学秦越鲁杞之为。然非图谱以纪,则世远无证,安识须句之本于风也,安识晋公子之本诸姬也。是谓谱系之不可无也。

司马温公宗派记曰:昔有问六蓼之所自出?懵然不知所对。人谓诸吴罔记为周之裔,宜取皋陶庭坚不祀之讥。又有成季之昭宣孟之穆。至若五世而不相庆吊,人谓异郯子笃少皋之亲,且无言称先职之美。吾鉴兹弊,遂作宗派一图,揭诸中堂,以示诸后进辈。复楷收百余册,凡我族属,各送其一,庶朝夕披览,可以起其敦族之义,不以服属速远间而从寻斧焉者,因知所惧,可以厚流俗之一端,是亦谓谱系之不可无也。

黄山谷曰:世之有氏为族者,惟有谱识其所从由,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相维系,而昭穆辨淆矣。

吕本中曰:国无国之道,而后国乱;家无家之道,而后家乱。故礼乐纲纪者,国之道也;宗法谱牒者,家之道也。

陆象山曰:作谱须要明白,如某祖某处分来,某人某处分去,枝干脉络,条理不紊,方才是谱。如或相传失真,考求无据,则亡讳亡世,真书无隐,此司马公之图系、欧阳公之谱例可仿也。

陈北溪曰:谱系者,人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则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而盲入户,或妄附户贯而溷其宗枝,何止于托汉婿而冒姓刘,以狄种朱邪而附李属籍者耶!

又曰:知有母不知有父者,走兽之道也;知有父而不知有祖者,飞鸟之道也。

胡五峰曰:甚矣,谱牒之不可不作也。谱牒作,则昭穆有序而疏戚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分殊而一本;不作则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视如途人者,鲜矣!

游默斋曰:人之生,始于父母,推而大之,世数虽遐,皆同一气也。谁无恻隐之心,霜露之感?宁不兴怀特未之恩耳。宗法既坏,则无宗子,何由以致其亲睦之意。独有谱牒一事,犹能稍合宗族而收其流,是以前辈多留心焉。

石氏曰:谱之书关系甚重,祖宗之所自出,子孙之所自分,胥此由考,否则不如崇韬之哭子仪,姓闽者谓己出子骞者,未之有也。

曾氏曰:古之为国为家者,有大宗小宗之法以收其族姓,虽至百世之远,而烝尝不废,亲疏之杀,尊卑之等,节制礼文,皆可考而见也。

董深山曰:先祖有善而弗知,曰不明;知而弗传,曰不仁。此谱所由作也。

上述共引历代谱论语录29条,涉及历代文人学士计21人。这些语录涉及修谱的方方面面,有关于修谱的方法的,如朱晦庵曰:”己身以上称公,己身以下称郎,此作谱之法也。”如陆象山曰:”如或相传失真,考求无据,则亡讳亡世,真书无隐,此司马公之图系、欧阳公之谱例可仿也。”但大多数语录主要阐明的是修谱的宗旨、意义,即修谱的重要性,比较重要的,如程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立宗法也。”如程伊川曰:”谱之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而敬宗也。”如吕本中曰:”国无国之道,而后国乱;家无家之道,而后家乱。故礼乐纲纪者,国之道也;宗法谱牒者,家之道也。”陈北溪曰:”谱系者,人身之根本也。”等等。正因为修谱如此重要,所以历代文人呼吁:”谱系之不可无也!””谱牒之作可缓乎哉!””谱牒之学不可不讲也!””谱牒之不可不作也!”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更将是否修谱提高到孝的高度:”人家三代不修谱,则为不孝矣!”

上述诸多文人学土关于谱学的论述,作为谱论刊载在家谱显要位置,表明编纂者以此为指导思想来编修各自的家谱,这也为我们今天来探索我国历史上的谱学理论宝库提供了重要资料。但当我们检视上述历代文人学土关于谱学的论述时,不得不指出,中间缺少了一个大家,即司马迁关于谱牒的论述。司马迁在撰写史学名著《史记》时,曾引用当时所能见到的许多谱牒资料,司马迁对谱牒更有诸多重要论述。没有将司马迁的谱学论述收人到家谱的”谱论”中,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或许我们的先辈在编修家谱、汇总历代名士谱论时已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有的家谱在刊载谱论、谱法时就有所补充。如《(安徽)新安黄氏大宗谱》(乾隆十七年)专列”三氏谱法”一节内容,刊载太史公”司马迁谱引”、欧阳修”欧阳氏谱引”、苏明允”苏氏谱引”三文,并在文前指出:”宗法之兴,出自太史司马公为始,厥后欧阳文忠公、苏明允各为世谱,文忠公依汉年表,明允以礼大宗小宗为次,今以三氏宗法备录于谱,俾后之继之者识谱学之所自出云。”确实如此,论及中国的谱学理论,应从司马迁开始,包括欧阳修、苏洵等历代文人学土,他们的谱学论述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研究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未完待续)

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三)

王鹤鸣

发布时间:2012-1-28

 

九 姓氏源流

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凡炎黄子孙、中华儿女,都十分关心这个问题。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如《(江西婺源)星源严田李氏宗谱》(乾隆十四年)”渔溪翁自叙源流家纪”中指出的那样:”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自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所谓”源”说的是姓氏来源,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有关情况;所谓”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情况。

几乎每部家谱,都专列姓氏来源章节,或在谱序等有关内容中论述本家族的姓氏来源。下面任选部分家谱举例说明。

《(安徽)绩溪三都梧川汪氏宗谱》(光绪二十一年)论述了汪姓源自古代神话传说:”吾族始祖汪公,鲁成公之子,襄公之介弟,太夫人姒氏相传怀孕期年而生,生而有文在手,左水右王,因名曰汪。少而颖慧,长而敦敏,有功于鲁,食采颍川,至三世都司马诵公,始以王父名为氏。”

《(江西婺源)龙池王氏续修宗谱》(道光二十六年)”太原王氏谱牒序”简介王姓在唐朝的崇高地位及其姓氏主要来源:唐太宗令吏部尚书高士廉等编谱系,”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子孙多贤”。

《(安徽祁门)京兆金氏宗谱》(民国20年)”重修宗谱序”简介金氏迁祁门东邑的始迁祖为廷瓯公:”我始祖日殚公受姓于汉,至四十五世廷烈公,唐授新安通判,遂家焉。越四十九世华公宦游祁西,卜宅而居,名曰金谿,其自祁迁于吾东邑者,则七十四世廷瓯公。”

《(安徽休宁)新安苏氏族谱》(乾隆元年)”苏氏世谱序”简介苏氏源自以封地为氏:”苏之先,出于高阳,六世樊为昆吾,受封于苏,而命之氏。邺郡之西有苏城,即其地也。”

《(江西婺源)星源严田李氏宗谱》(乾隆十四年)”李氏源流志”介绍李氏得姓源自古代神话传说:”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业生女华,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帝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理微,字德虚,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妻陈国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其生,遂改名李氏。”

家谱中”姓氏源流”,不仅论述本族姓氏来源,而且简介得姓后家族迁徙、分流情况。下面亦列举部分家谱说明。

《(安徽)绩溪三都梧川汪氏宗谱》(光绪二十一年)”汪氏得姓受氏及本支迁居纪略”介绍了汪氏迁徙安徽新安的经过:”四世公族大夫钺公始迁洛阳。越二十三世武烈将军高公从马援出征有功。二十六世云公为渔阳太守,常与人言孝不违亲,忠不避难,为汉顺帝名臣。三十一世文和公仕汉破黄巾贼有功,官至龙骧将军。建安二年,中原乱,公南渡江平黟歙山贼,遂家于始新。三十三世新都侯彻公始居新安,为新安始祖。三十六世黟县令道献公遂家于歙,千支万派由是兴焉。”

《(江西婺源)星源严田李氏宗谱》(乾隆十四年)”渔溪翁自叙源流家纪”介绍了李氏迁徙婺源的简况:”予始祖京公,因黄巢作乱,避难于歙之黄墩,后梁开平己巳迁浮之界田,生三子,曰仲皋、仲安、仲亨。仲皋生三子,曰 德鹏、德鸾、德鸿。德鸾公由界田迁居婺邑之严田,生子三,曰湖、曰浒、曰海。海公生二子:仁政、仁监,仁监居中村,为中村之始祖也。”

《(安徽绩溪)积庆坊葛氏族谱》(嘉靖四十四年)”谱系源流”简介葛氏迁徙安徽绩溪经过:”葛本葛天氏之裔,后以国为姓,相传家江南句容。唐明宗时,名应祥公者,来任绩簿,长子武道公留居杨溪,历十二世至六二公,宋绍兴间迁居邑之西隅积庆坊右,子孙世业至今焉。宋宝庆时,宗喻公以明经任桐庐学录,尝修家谱,以武道公为绩溪始祖。自受姓以来,至武道公为四十九世,宗喻公为六十三世。谱经兵燹,散逸不完。元至正间,崇道公重修世次,六二公以上湮没难稽,遂以六二公为始祖。”

 

家谱中的姓氏源流

《(安徽休宁)藤溪王氏嫡支世谱》(乾隆年间)”迁徙录”介绍一世祖希翔公始居武口,以下各派皆自此迁徙各处。因王姓是大姓,人口众多,由武口迁往各地的王姓支派,数目众多,该谱一一进行罗列:其中二府君支下迁派,计济源派、梅田派等共104派;三府君支下迁派,计邑东门派、张村长寿里派等共60派;四府君支下迁派,计邑中派、浙源派等共85派;五府君支下迁派,计邑中牧民坊派、江村派等共17派;六府君支下迁派,计武口派、邑西吊桥派等共104派;七府君支下迁派,仅婺南绍溪派1派;八府君支下迁派,计三松派、大坑派等共4派;九府君支下迁派,计藤溪派、洪水原派等共194派;十府君支下迁派,计颍北派、乐田派等共11派;十一府君支下迁派,计德兴南源派、乌石派等共10派。以上共计由始祖地武口迁出支派达590派,分布在皖南、皖北、江苏、江西等各个地区。

很多家谱对本族的”源”与”流”还进行了考证。如《(安徽歙县)歙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光绪元年)列有”姓氏采地郡望考”一节,引述历史上有关姓氏著作涉及鲍姓的,一一列出,以便于后人作比较分析。

《齐语》:鲍,姒姓之后。

《元和姓纂》:姒姓,夏禹之后,有鲍敬叔,仕齐,食采于鲍,因氏也。

《古今姓氏书辨证》:鲍出自姒姓夏诸侯国,子孙氏焉。

《韵府群玉》:姒姓,夏禹之后,有鲍敬叔,仕齐,食采于鲍,因氏。敬叔生叔牙,曾孙国代,为齐卿。

《姓氏纂》:鲍,姒姓,齐大夫后。

《氏族志》:鲍出夏禹之后,周时有敬叔者,仕齐,食采于鲍,因以氏焉。

《氏姓谱》:鲍,姒姓,不知所出。或云夏禹之后。又俟力氏改为鲍,虏姓也。望出上党、东海。

《(安徽)休宁戴氏族谱》(崇祯五年)”分支考”,则对戴氏分流至江南的后代,进行了具体分析。”自宋有戴公子文以肇吾姓,其后谯国、济阴、广陵传为三望,猗欤盛哉,此固先民之所扬摧而世俗能言者,也无庸再溯矣。至于江南有戴,则系晋永嘉初,侍郎济公迁金陵始也。济公之前,虽有荆公迁山阴,遵公迁会稽,而人我嘉遁,族无聚处,不若济公之后昆裔绵而家省著,遂与故望分南北宗之为盛也。此贞观《氏族志》必以济公为江南诸戴之祖,见诚不诬。”

《(江西)婺源查氏族谱》(光绪十八年)”正宗辨”一文,则对查氏入安徽新安后的支流情形进行论证,按《新安名族志》,查氏入新安主要二流,一是居休宁城北的尚书文徽支流,一是居婺源凤山的观察使文征支流。所谓休宁有查氏万林者乃”以李姓而冒查姓”,并以事实进行分析,目的是避免其谬论,”上以乱我支派,下以惑我子孙”,”凡我宗派幸毋被其所愚”。家谱中对待自己祖宗源流问题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还是值得称道的。

十 世系

世系又称世传、世系表、世系图、垂丝图等,系记载一世祖至撰修该家谱时历代成员的姓名字号、生卒年月、职官科第、妻室子女、葬地坟茔等内容的图表,是中国家谱的主体部分,后人谒祖寻根的主要线索,也是区别家谱与其他方志、家传、家史等书籍的主要依据。世系居家谱中重要分量,往往占到一部家谱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

为了对世系增加感性认识,下面先影印《(安徽黟县)瀹坑方氏白云堂宗谱》(民国19年)中的世系图为例。

由下图看出,该图右面为世系人名,上下序辈分,左右分嫡庶。图左面为人名小传,简介人物字号、简历、生卒年月、婚配、坟茔以及子女情况。

下图是将世系人名与简介小传分开排列的,而有些世系图则将世系人名与简介小传置于一图中,如   《(安徽黟县)古筑孙氏家谱》(道光十二年)中的”古筑孙氏世系图”。该世系图中,世系人名与简介小传置于一图中,比较方便查阅。

旧家谱中,世系图中人名均为男子,女子在世系谱上无名,这是”男尊女卑”思想在家谱上的反映。到清末民初,少数家谱开始在世系图上标上女子名字。近几十年新修家谱,均按”男女平等”思想,无论男子、女子,都在家谱世系图上有自己的位置,这是时代进步在家谱世系图上的反映。

世系图从各家族的一世祖开始,依世次延续到编修家谱时的世次止,一般都有几十代,有的甚至超过百代。在宋元以前,世系延续的图表究竟几世为一图,并不规范。有的是十世一图,有的是九世一图。如《(安徽)新安汪氏宗祠通谱》

该图表明,自四十六世至五十六世,以十一世为一图,五十六世至六十五世和六十五世至七十四世则以十世为一图。由于图系太繁,难以查阅,宋代欧阳修、苏洵分别在编修《欧阳氏谱图》、《苏氏族谱》时,总结了前人修谱法则,适应了宋代修谱事业发展的需要,在世系图排列上提出了五世图式的体例。

从《欧阳氏家族世系图》中看,景达至询为五世一图,第二图则自询至璟、琮,又是五世。

欧、苏提出的五世为图的世系排列,对后世修谱产生了深刻影响。明代正德年间刊印的《(安徽)歙县重修汪氏家乘》提到:”旧谱九世为一图,失小宗之义;小传各系本支图后,失综宗之义。今图五世准欧阳例,旁注世次,明传代也。”清代同治十三年刊印的《(安徽祁门)方氏宗谱》指出:”编纂格式准欧阳公五世一揭大宗统小宗之法,揭始于一世之端,自一世以至五世,再揭五世之祖于六世之端,自六世以及十世,承前接后,庶几源流不紊。”民国6年刊印的《(江西婺源)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指出:”原谱七世为图,行第为纲,今(乾隆庚辰)议每图惟五世,俾字义疏朗且易名为纲,名下细书行第、书字、书某人子,再书生、殁、葬、娶、子女等项为目,令观者明白易晓,便于考核。”总之,”欧苏谱系一出,遂为千古矜式”,奠定了后世修谱世系列图的基本格局。

在中国谱学史上,欧、苏提出五世图式的世系排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什么原因呢?

首先,欧、苏五世图式体现了五服之情、九族之亲的传统伦理道德。以《欧阳氏家族世系图》为例。第一图景达、僧宝、頠、纥、询为五世,中国古代五世之内为服内,即亲人去世,凡五世之内的亲属要按规定穿孝服致孝,称五服之内;五世以外的族人因关系较疏,则不必穿孝服致哀,称五服之外。五世为图正好体现五世服内之情。第二图自询开始,询、通、幼明、昶、璟等又是五世,第一图与第二图连在一起,上继高、曾、祖、考,下统子、孙、曾、玄,正好九世,又体现了中国古代倡导的九族之亲。欧、苏这种体现五服之情、九族之亲的五世图式体例得到了后世修谱者的赞同。

其次,欧、苏五世图式体例贯彻近亲疏远的原则,克服了因家族历史长久、子孙繁衍众多、世系容易混乱的弊端。”修谱古法,以十世为一图,或以九世为一图,因图系太繁,不免难以查阅。今以五世为一图,不繁不简,取阅犹便。”(《(安徽)歙县重修汪氏家乘》,正德年间)欧、苏五世图法,源于小宗之法,五世之外,服穷亲尽,则图表不载,这是典型的小宗图式。玄孙别自为世,成为另一图之首,这样,上虽同出其祖,下则可别其亲疏。这就使家族诸房子孙,在本房的世系图中各载其当载者,如《欧阳氏家族世系图》中,询只须记载本房的子孙,至于亮、德、器、允诸房的子孙,因服穷亲尽,则图表不载,这样就达到近亲疏远的目的,详者不繁,略者不遗,亲疏有伦,真正做到”子孙虽多而不乱,世传虽远而无穷”(欧阳修:《欧阳氏谱图序》)。

再次,欧、苏五世图式体例应运而生,因名而盛。欧阳修、苏洵所处的宋代,是中国谱学发生转型的时期。从修谱宗旨来说,由以前”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转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功能;从编纂形式来说,宋代之前官修公谱和私修家谱并存,到了宋代,官修公谱”废绝”,而私修家谱勃兴,欧、苏本人即修自己家族宗谱,当时许多士大夫也纷纷修本族家谱,如曾肇《曾氏谱图》、许元《许氏世谱》、范仲淹《续家谱》、游九言《游氏世谱》等,在这股私家纂修家谱高潮中,人们很自然地要对以往家谱的得失进行研讨,特别是对家谱的主体部分,即世系图的排列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失。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欧阳修、苏洵推出了以小宗宗法排列的五世图式体例,适应了当时社会上私修家谱的迫切需要。当时欧阳修曾对苏洵说,编修家谱”是不可使独吾二人为主,将天下举,不可无也”(《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苏姓部》)。这表明欧、苏二人修谱,除为本族起到尊祖收族作用外,也有为天下修谱者倡导树样本之意。欧、苏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学者,二人文集流传甚广,其所编修族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欧苏二人亦尝作为家谱,以统祖属。由是海内之士,闻其风而兴其焉者,莫不家有祠,以祀其先祖;族有谱,以别其尊卑。”(《新安黄氏会通宗谱》)”文忠公撰欧阳氏世谱,载在文集,行于天下,如揭日月,人所共  见。”(《吴文正公集》,卷五十五)

各家谱世系图表,均从一世祖算起,到编修该家谱时的世系止,一般的有数十世,多的达八十世、九十世,甚至超过一百世。如《(安徽)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乾隆十九年)称:”方姓之族,出自伏羲以来榆罔之子雷公,封于方山,以方为姓,流传至今一百六十一世,数千余载。”各家谱的一世祖,有的称始祖,有的称始迁祖(迁到某一地的第一世),也有以得姓始祖、鼻祖等称呼,比较多的是从始祖或始迁祖开始计算世系的。各家谱从一世祖开始计算到编修该谱时止的世系图,有名有行,脉络清楚,各家族一世祖以来的世系都是真的吗?回答是:有些是真的,有些则是冒认的。一般来说,宋元以后的世系,因离后世编谱时间较近,且宋元以后家谱续修已成编谱习俗,因此,其世系真实可靠性就大一些,而宋元以前的家族世系,因时间久远,比较模糊,其真实可靠性就要具体分析了。

在”谱序”一节中提到,各家族修谱时,一般都有攀附显贵、光宗耀祖的心理,因此世系的始祖、始迁祖多为历代帝王、列侯、明贤、显贵。于是乎,不少王姓的家谱,都以周灵王太子晋为一世祖,吴姓的家谱以周文王长子太伯为一世祖,等等。不少家谱还将历代名人拉到自己家族的世系中,如姓李的将李世民列为先祖,张姓则列张良、张飞为本族世系成员,萧姓则认萧何为自己祖宗等等,对此攀附、杜撰现象要具体分析。既然社会上攀附心理很突出,那么在编修家谱时,必然出现杜撰一世祖等冒认祖宗的行为发生。加之明清时代一些以”谱师”、”谱匠”为职业者,迎合社会攀附心理,于是为各家族杜撰世系:”攀古人之显者而祖之,系无所承,即向壁虚造不可知之人。”

当然,”攀古人之显者而祖之”的现象,只是部分家谱。很多家谱纂修者是以严肃态度来对待自己祖先世系的。如朱熹主张修谱必须求真存实,”失实不可,厚诬亦不可”,他编《(江西)婺源茶院朱氏世谱》的自己家族世系时,经考证认为:”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用鱼鳖。”同时论证,唐”孝友先生讳仁轨,自为丹阳朱氏而居亳州永城,以孝义世被旌赏,一门阀阅相望,而非吴郡之族”,比较实事求是。历代一些严肃的学者对世系上攀附现象也进行了笔伐,如明代周尚文修《周氏宗谱》:”近世作谱者,好高门第,妄援与之闻望为族。殊不知作谱本以尊祖敬宗,却援他人之祖宗为祖宗。”(引自仇家倞:《家谱”攀附”、”杜撰”现象探析与辨伪》)

当然,也并非所有古人都是以显为祖的。如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看到社会上不少人以显为祖、以祖为荣的习俗时,一度动了将朱熹拉为自己祖先的想法。有一次上朝,问到一位也是朱姓官吏的祖先时,该朱姓官吏并未以朱熹为祖。朱元璋想:既然这位小官也没有与朱熹拉上关系,我何必一定要以朱熹为祖呢?出身皇觉寺有什么不好!于是打消了以朱熹为祖先的念头。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上海图书馆)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注:1.本网站内容系同行内部交流信息,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2.本网站所有信息版权归原创版主所有。信息中如有侵权,请与本网站联系,需转载者请注明出处。
3.本网站由西度数码、谷歌网络、学做网站论坛、遗安文化研究中心后台支持。
4.欢迎各地同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同时欢迎投稿推送,原创本网站给予适当奖励。
5.本网站通讯:手机:18267661956 13659523068 邮箱:369489269@qq.com 微信:PXD963066

'404' - 合肥空调维修公司

内容不存在,请返回首页查看!

Copyright © 2012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登录后台|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