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姓氏文化“基因”
袁义达研究员
姓氏是一种文化,遗传基因是生物学中的术语,表面上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关联。然而,在自然科学家的眼里,两者在遗传学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科学根据是:人的性染色体分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种。袁义达对女性而言,她们只有X染色体;而男性既有X染色体又有Y染色体。换句话说,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染色体,而且在世代传递中保持不变。由于在一些国家,姓氏随男性代代相传,女性通常只保存一代。因此,Y染色体的遗传信息也就随姓氏代代相传。正因为如此,在研究者看来,姓氏成了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每个姓氏相当于这个位点上的一种“等位基因”,其传递方式是父系遗传。姓氏与染色体遗传的这种奇妙关系,为生物遗传学提供了考古研究的科学依据。科学家称这一发现为姓氏文化“基因”理论。
袁义达研究员
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室主任,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姓氏群体遗传学研究,参加或主持过多项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共发表了40余篇论文和多部专著,包括《中华姓氏大辞典》等。发现了中国人姓氏分布规律,创建了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学科。
中文名:袁义达
出生地:浙江奉化人
出生日期1947年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历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室主任等现
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
目录
1简介
2生平
3研究方向:神秘的姓氏文化“基因”、“南方人”与“北方人”汉民族姓氏的起源、五次民族大融合与姓氏分布
4学术课题:不看背景和出身新排序没“趋炎附势”、辽宁顺序“王李张” “小姓多”成沈阳特点
新百家姓可赚钱 “就要看人们怎么用”、姓氏蕴涵遗传学 许多学者认为疯狂、意外收获 “难”姓吸引韩国人来中国寻根、追根溯源 李、王、张三大姓的起源
5专著
1简介编辑
1947生,浙江奉化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室主任,遗传发育所研究组组长和创新前沿项目负责人,现任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和工作,参加或主持多项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共发表了50余篇论文和多部专著,包括《中华姓氏大辞典》和《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该书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以及当代百家姓排列成果。
2生平编辑
袁义达 1975年,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毕业。
1985年、1988年、1992年共三次,历时一年半,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卡瓦利·斯福扎教授(世界著名群体遗传学家)的实验室工作,进行中国人姓氏和血型基因频率的研究。
1990年—1993年,医学和群体遗传学研究室副主任。
1996年主持中华姓氏文化和进化遗传学研究课题。(该课题系开放性合作项目,部分研究经费将来自社会。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包括《中华姓氏大辞典(新版)》将与合作者共享。因此,该项目欢迎有识之士和企业家的参与、合作和支持。
现任职位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
3研究方向编辑
神秘的姓氏文化“基因”
姓氏是一种文化,遗传基因是生物学中的术语,表面上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关联。然而,在自然科学家的眼里,两者在遗传学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科学根据是:人的性染色体分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两种。
袁义达对女性而言,她们只有X染色体;而男性既有X染色体又有Y染色体。换句话说,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染色体,而且在世代传递中保持不变。由于在一些国家,姓氏随男性代代相传,女性通常只保存一代。因此,Y染色体的遗传信息也就随姓氏代代相传。正因为如此,在研究者看来,姓氏成了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每个姓氏相当于这个位点上的一种“等位基因”,其传递方式是父系遗传。姓氏与染色体遗传的这种奇妙关系,为生物遗传学提供了考古研究的科学依据。科学家称这一发现为姓氏文化“基因”理论。
当1985年世界最权威的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扎教授将他的“姓氏基因”理论带到中国时,有着五千年姓氏记录的中国人还未意识到姓氏会和遗传基因有多大关系。那一年,斯福扎教授找到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这位国际著名的群体遗传学权威提议与中国大陆科学家共同开展中国姓氏与遗传信息的研究。
“洋学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主要是看中这里的科研资源。因为,西欧人姓氏最早的记录不足千年,日本人姓氏也才130余年,而中国人姓氏至少有5000多年历史。所以,中国人几千年来有关姓氏的记录将有助于中国人的群体血缘关系和人群迁移的研究,这有可能为中国人遗传学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从那时起,我国从事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科学家正式加入到这项研究中。
中国人历来重视自己的姓氏,没有特别的原因是既不改姓,也不随母亲的姓,而以父系传递方式一代一代地往下传。只有继承了父亲Y染色体的才会是男孩,这是一条生物遗传和进化的法则,中国人姓氏就相当于这条Y染色体上的固定遗传“标记”。
为了证明中国人姓氏与遗传基因的关系,我们收集了全国上百万份人的血型、酶、蛋白质等遗传基因的数据,经过计算机统计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血样中的遗传基因的区域分布,与中国人姓氏的区域分布存在高度一致。我们也发现1000年中,宋、元、明和当代四个时期的中国人姓氏分布的四条曲线是重叠的。这证明了中国人的姓氏分布是稳定的,是连续的!这提示我们中国人姓氏文化“基因”可能是存在的,研究中国人姓氏的遗传规律将有助于找到特殊姓氏人群的特殊遗传基因的可能,这对于研究地域性疾病、家族性疾病的分布和病因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姓氏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来探讨人群的遗传结构、不同群体间的亲缘关系以及人群迁移的规律。再进一步说,对中国人姓氏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探讨中国人起源和父系遗传物质进化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
“南方人”与“北方人”
当代拥有12多亿人口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族群。汉族在其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向四处不断地迁移,在与周边民族的频繁交往中,外族基因不断地流入,加上不同地区文化的互动,地理环境的影响和隔离,方言林立且差异悬殊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从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社会文化特色的汉族亚群体。
我国汉族的亚群体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但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依据和标准,而是各学科根据各自的需要制定自己的标准来划分的。官方的划分中,最著名的为语言学意义上的划分,语言学家根据方言,把汉族分为北方、湘、赣、吴、闽、粤和客家七大方言区人群,每一方言区再被细分成若干亚方言区。而其他学科因没有相应的标准,往往以长江为界,把汉族简单地分为南方人和北方人。更多情况下,以省(区、直辖市)行政区划为单位来区分汉族亚群体,如河南人、山东人、上海人等。也有以大行政区划为单位结合人类文化学的特征来区分汉族亚群体,如华北人、华南人等。
汉族分布于全国各地,虽同为汉族,南北之间方言杂乱,有时甚至到不能通话的地步;几千年的汉族进化历史也证明了南北地区的汉族存在差异,而且是一种群体遗传基因进化上的差异。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包括语言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在不长时间内改变或缩小这类差别,因而不是根本性的;而几千年不同程度的隔离和遗传基因进化中所造成的不同地区汉族亚群体之间的差异,才是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汉族姓氏在历史上的传递是连续和稳定的,在历史的进程中所展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特别是代表男性的Y染色体的遗传具有基本相同和平行的表现。因此,用群体遗传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分析汉族姓氏。
姓氏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1000年前的宋朝已经形成了南北两大区域的人群,从姓氏遗传信息上明显地显示出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结构的区别,表明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的不同源性,其明显的地域分界线在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岭,而不是长江。中国人姓氏的历史至少已有5000年以上,主要起源于中国西北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并同化了各个时期周边各民族的姓氏,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使用的汉字姓氏。根据1000年来的中国人姓氏分布和对人群迁移、混居和融合情况的分析,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民族联合和进化的历史,也说明了中原地区的人群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融合了南北各个时期的民族成分,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民族成分,形成了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当代中华民族的整体。
汉民族姓氏的起源
公元前21世纪,在黄河中流的河洛流域崛起了夏民族,这是汉民族形成的初始时期。以发源于黄河流域的炎黄部落的姜姓和姬姓为主体,融合了东夷部落的嬴姓和偃姓,形成了强大的华夏民族。华夏民族以中原为中心,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朝,延续达2000多年之久。随后,中国的姓氏经历了严格的宗法制度时期,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实施的“郡县制”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建立了户籍制度,打破了姓与氏的固定模式,姓和氏不再是贵族和特权的专用字,普天之下的秦人,不分贵贱,都有姓氏,姓和氏混合为一。汉承秦制,华夏民族在这一伟大的转化中,由秦人变为汉人,逐步形成了汉民族,汉民族所拥有的姓氏就是汉姓。
西汉的建立标志了汉民族的形成,汉民族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融合周边的民族进化而来。汉族姓氏以先秦时期形成的姓和氏为核心,吸收周边民族的姓氏,形成了同姓不同郡望的汉族新的姓氏传递和分布规律,这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华夏姓氏。这样,随着外族的不断融入,汉族姓氏进化的结果变成:著名姓氏同姓人群的规模越来越大,大姓往往拥有多个郡望,以区别不同祖先所形成的同姓群体;姓氏的种类也随着总人口的扩大而增加、或随着总人口的缩小而减少。
汉族人口从西汉初的3000多万,发展到明朝末的1亿,再发展到清朝道光年间的4亿,最终发展到今天的12亿多;汉族姓氏种类的数目也由西汉初的1800多种,增加到明末的2200多种,再增加到清朝道光年间的2800多种,最终增加到今天的4000余种。从宋朝以来,李、王、张一直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三大姓同姓人群的历代总人口大约占历代全国总人口的20%。
有关中国姓氏有史可查的记录,主要是秦汉以后的文献。正是在秦汉时期,才奠定了中国姓氏延绵不断稳定传递的基础。姓氏的真正含义是反映父系的血统。在这几千年里,大规模的人群迁移、民族融合和同化的进程与汉族姓氏的进化是同步的,当今汉族姓氏在全国分布特征是这几千年漫长历史进程的结果。
五次民族大融合与姓氏分布
自汉朝以来,汉民族与周边民族发生大规模融合至少有五次,汉姓也发生了五次重大的变革和发展,所经历的时代是汉朝、两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元朝、清朝等。
袁义达老师与夫人张美华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河南荥阳即皇帝位,建都洛阳,汉朝宣告成立,史称西汉,到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汉献帝让位,东汉灭亡,两汉历时422年。这时期的汉族所融合的周边民族的数目和人数是历史上最多的一次,是汉族第一次大融合时期。融入汉族的外民族包括北部的匈奴、鲜卑、高句丽等,南部的诸越族、南蛮、交趾等,西北的氐、羌、西域诸国,西南的叟、蜀、巴等族。
这一时期,汉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周边的民族和国家无不向往大汉帝国,因此乐于与汉人通婚和杂居,并很快被汉化,成为汉族。汉民族能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不间断地同化融入其他民族,不断地加强汉民族的凝聚力,这与汉民族继承华夏族的民族协调、民族和亲的政策和推行汉化政策有关。
民族间的通婚,上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炎黄两大部落间世代通婚的时代,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周朝。其他各国贵族之间的和亲通婚已经成为传统的习惯,比如姬姓鲁国与子姓宋国、嬴姓秦国与姬姓晋国的世代通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的各国与周边的西戎、北狄、东夷、南蛮之间都存在这类通婚的现象和习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并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废除分封制等。汉承秦制,不但加强了民族和亲政策,更重要的是推行了汉化政策,规定讲汉语,统一用汉字。这样,不同地区,特别是南北之间不能通话、讲不同方言的汉族就统一在汉文之下,汉字的文化认同对于汉民族的内聚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大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民族”,也就没有中国。以至于到今天,只要是中国人,不管在世界何地,讲何种中国方言,或讲何种外国语言,一看到中国字,特别是中国的姓,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两晋南北朝是汉族第二次大融合时期,西晋末,匈奴、羯、氐、羌、鲜卑“五胡乱华”,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十六国。南北朝时,北方几乎为鲜卑族所统治,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族所统领的各姓部落一律改称汉姓,北方地区的汉族一下就融入了大量的外族成员。除此之外加入的民族还有北方的高丽、乌桓、柔然,西域各族,西南的天竺、叟,南方的巴、獠、狸、蛮、溪、濮等族。这一时期,主要的变化是北方地区的中原汉族大量南迁江南地区,成为当地的大姓。当代中国南方著名大姓陈、林、黄等姓就是在这一时期南迁的。北方地区涌入了大量的鲜卑等族人,与当地汉人混居,形成新的华北地区的汉族,产生了一大批新的汉姓。
汉族第三次大融合时期是在唐宋,唐朝推行的是民族平等政策,外族在朝中可以担任要职,外族与汉族通婚十分普遍,从而加速了外族汉化的速度。这个时期融入的外族有:北方的铁勒、突厥、回纥,西部的吐蕃、吐谷浑、羌、西域诸国,东北的高丽、百济、新罗、渤海、契丹、奚、鲜卑,南方的安南、占城、南蛮、乌蛮、白蛮等族。这一时期,中原百姓几次南下大迁移,聚集于赣浙苏,开发了闽粤地区,形成了著名的汉族一个分支——客家人。中国的人口重心开始由北方向南移动,到北宋后期重心已经越过长江进入南方。从此以后,汉族姓氏在南方得到飞速的发展,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大姓望族。
元人从贝加尔湖附近的蒙古东部兴起,蒙古骑兵六次南下,最终灭了南宋,成为中华大地的统治者,建立了元朝,这是汉族第一次被外族排除出统治者的地位。当时汉族的张、王、李、赵、刘五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宰相伯颜曾一再向元顺帝建议杀灭汉人五大姓,幸亏元顺帝没有批准,汉族最终逃过了一次灭族的大劫难。
元末天下再一次大乱,群雄起义,朱元璋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明皇朝,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中国的政权再一次回到了汉族人的手中。明初的人口再一次急剧减少到6000万,汉姓的数目达到2000个左右。中国姓氏在这次大的洗劫中又得到了一次大变革,吸纳了来自西亚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康里人、畏吾人等血液,同时,蒙古人把西夏、高丽、契丹、女真、蒙古、吐蕃、安南、大理等人分散到全国各地,与汉人杂居,最后大部分外国人和外族融入到汉族之中,这是汉民族的第四次大融合。
清朝是汉族第五次大融合时期。清朝虽然再一次把汉族排除出统治者的地位,但清政府很快采取民族和睦政策,发展农业,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在其长达268年的统治时间,只有太平天国起义是一次大的全国性战争,除此之外,所有的战争都为局部的,规模有限,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中所发生的战争程度要小,危害也小。全国人口从清初的8000多万,到清道光年间人口达到四亿,这是清朝人口发展的一大特点。
清朝期间,北方地区的满、蒙以及东北地区的其他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纷纷改用汉姓,西部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在清政府“改土归流”的政策之下,纷纷采用汉姓,各地汉化的速度加快,中国姓氏再一次获得了充实和发展,姓氏数目达到2800余种。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成立了推行五族共和的民族团结的中华民国政府,汉族和其他民族一起正式称为“中华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国土上的56个民族,各族之间平等友好,互相自由通婚。汉字是全国通用文字,55个少数民族都有汉姓,目前正在使用的汉姓有4000个左右。
中国同姓人群的迁移和融合的历史有力证明:姓氏文化所起到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5000年中国姓氏的传递和演变,同姓人群的历代分布所表现出的一致性,以及中国人姓氏传递的稳定性在当今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4学术课题编辑不看背景和出身新排序没“趋炎附势”
2.96亿的基数,调查全国四分之一的县市,袁义达说,史无前例的巨大调查基数保证了这是一次精确的统计。 能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4100个姓氏的数据统计,袁说,这得益于中国许多地区对姓氏统计的重视。“有四分之一的县市做了自己地区的姓氏统计,我们拿来这些数字后只要做个核查就行了,这给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 在袁看来,对姓氏统计的重视,也是对文化的重视。“史学界认为,政史、地方史、祖谱是历史的三大支柱。祖谱就是家史,而一个姓氏的传承过程就是一个家的历史。” 袁说,他的新百家姓与传统百家姓比起来,多了功能性,少了社会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差别。 “这是一次完全按照姓氏大小排列的百家姓,而不像传统百家姓那要把皇室贵族姓氏排在前面,”袁说,“我们要在新百家姓里体现现代关系。”辽宁顺序“王李张” “小姓多”成沈阳特点
袁调查发现,中国最大的100个姓氏分布体现了中国历史人口迁移的脉络,“一个大家族的迁移往往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动向。”而各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也是不平衡的。 “在全国,姓氏排列前三位的分别是李、王、张,而在辽宁就变成王、李、张了,”袁举例说,“而且在整个东北地区,大姓的分布频率很相近,这和东北地区现有居民多来自移民有关。而在东北,特别是沈阳,小姓很多,这也是沈阳姓氏一大特点。这些小姓多来自满族改姓。” 袁表示,他会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具体给不同地区的姓氏排序。“这些数据对地区的发源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袁说。新百家姓可赚钱 “就要看人们怎么用”
“一种文化的兴起,会带动一个新的文化产业的兴起。”袁说,从这个角度来说,百家姓里还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袁举例说:“人都有寻找自己来自哪里的心理,这几年,文化旅游、寻根旅游也在慢慢兴起。我想,这本新百家姓,能给这些行业提供重要的数据。” “不要以为百家姓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没有实际作用,这其中的经济效益就看人们怎么用了。”袁笑着说,“许多海外华侨寻找到自己祖辈的故乡后,出钱修补自己的家谱,这个过程中,也会为当地带去发展经济的机会。”姓氏蕴涵遗传学,许多学者认为疯狂,袁还曾提出“百家姓里蕴涵着遗传密码的说法”。 袁坦诚告诉记者:“许多学者认为,我把百家姓这种传统文化学科与生物学里的遗传学联系到一起,是疯狂的。”袁说完后大笑。“可如果你把每一个姓氏看做一个遗传基因,那么姓氏的遗传和分布,就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基因的遗传和分布。”袁说。 他进一步解释,中国5000年文明史中,大部分是父系社会,中国人都随父姓。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他的后代。所以具有同一姓氏人群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很可能是一致的。 “所以我说,百家姓可以给遗传学提供数据上的参考。百家姓这个学科,就像一个桥梁架在文化与遗传学之间,这很有意思。”袁说。 “当然,中国的姓氏发展是复杂的,许多姓都有不同的来源。”袁义达表示,他的新版百家姓将包含姓氏来源的内容。 针对袁义达“百家姓”里包含遗传学的观点,记者采访了辽宁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著名民俗学家齐守成。 “这倒是第一次听说,”齐守成笑笑说,“姓氏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袁义达先生给百家姓带来遗传学的概念,也可算是一门新学科。但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姓氏来源是极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都可能影响到姓氏,一个大姓的来源有上百种,他们之间并不一定都有血源关系。”(本报记者曹雯雯)意外收获 “难”姓吸引韩国人来中国寻根袁义达的研究组在山西调查时发现了四个姓“难”的人。 “因为人数极少,而且这四个人不在同一个村,当时我们认为这个姓是笔误造成,不具有统计意义。” 袁说:“韩国文化署听说我们发现姓难的人,异常惊喜,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韩国文化界认为,这个姓是韩国的根源。” 袁介绍:“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个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叫‘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随后,这些姓‘难’的鲜卑族才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韩国人认为这些鲜卑族人是自己的祖先。” 袁说:“汉姓的遗传也是汉文化的遗传,它的影响不只在中国,而在整个汉文化圈。” 从这个意义来讲,袁把自己排百家姓的工作,看作一次“历史性的研究”,他说,这也是他排这个新百家姓的初衷。追根溯源 李、王、张三大姓的起源
李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徽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王姓的构成主要有四大来源:子姓、姬姓、妫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是王子的后裔遂以王为氏,子姓王氏的历史有3100年; 第二支系自姬姓。东周时代,周灵王之子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平民。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其为“王家”,从此,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 第三支源为妫姓。这支王姓也有2300年的历史; 第四支源自外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 黄帝和妻子嫘祖生子名挚,又名少,少第五子名挥,官为弓(监管制造引箭的官)。他夜观弧星,受到启发,创制了弓箭,被赐姓“张”。“张”字本义为弓上弦。 张氏还有一支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的。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以祖父字为姓,从此晋国世代有张姓。 还有不少人被赐姓改姓张。如三国时曹魏大将张辽,原姓聂,后改姓张。此外,非汉族人改姓张的也不少。[1]
5专著编辑
《中华姓氏大辞典》和《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该书获得十四届中国图书奖)以及当代百家姓排列成果,创建了中国姓氏群体遗体学。
参考资料
1.新百家姓调查者袁义达:百家姓可带动寻根旅游 .
#open-tag{padding-top:8px;padding-bottom:8px;line-height:30px;border-top:2px solid #ccc;border-bottom:0 solid #e6e6e6;overflow:hidden;position:relative;margin-bottom:35px}#open-tag dd{width:755px;*width:680px}.open-tag{background-color:#f5f5f5;border:1px solid #e6e6e6;margin-right:5px;padding:1px 4px;color:#666;white-space:nowrap;text-decoration:none;display:inline-block;margin-bottom:5px;line-height:16px;vertical-align:middle}.open-tag: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color:#36c}.open-tag-title{font-weight:bold;float:left;padding-right:15px;height:20px;line-height:25px}.open-tag-collapse{background:url(/static/lemmaiew/img/z-ref-toggle.png) 1px 8px no-repeat;position:absolute;right:0;top:0;width:10px;height:20px;margin:10px;cursor:pointer}.collapse .open-tag-collapse{background:url(/static/lemmaiew/img/z-ref-toggle.png) -9px 8px no-repeat}
词条标签:行业人物,民族,学者
浙江天台·庞学栋转载
20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