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都有谁
2017-11-30
原创作者:齐云轲 浙江天台·庞学栋转载
廉颇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为何客死楚国?
廉颇出逃外国正是一种爱国的体现。因为在他之前,乐毅、孟尝君、田单、信陵君都有过在本国无法立足之时而出逃外国避难,后来国家危难被君王想起,来请其回国的先例。他出逃国外,显然受到了他们的影响和启发。
(一)辛弃疾诗《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廉颇
南宋开禧元年(1205),清明时节。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携剑登上了风雨中的北固亭,透过雨帘,他远望着迷蒙中的大好河山,想着即将出师北伐的王师和在逆胡铁蹄下备受蹂躏的遗民,心中百感交集,奋笔写下了千古流芳的诗篇: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老人渴望大宋朝能有廉颇那样的大将军挂帅出征,收复中原,补金瓯之缺。
可是,偏偏这样一位备受人们景仰的爱国将军,为什么晚年被自己所忠心着的君王所弃,出逃国外,颠沛流离,最后抱憾客死他乡呢?
(战国四大名将之白起)
(二)廉颇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
廉颇,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另三位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李牧),是少有的杰出将领,一生大小数百战,几乎百战百胜。他是战国后期赵国军事上的顶梁柱,主要生活在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期,这五十多年间他带领的军队屡败列国,令敌人闻风丧胆,成为赵国的保护神。
身为赵国上卿、大将军、假相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可是他并不骄傲自负,反而知错能改,放得下身段,到蔺相如家里负荆请罪,真诚道歉。同时,他又忧国忧民,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长平之战后,廉颇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担负起邯郸保卫战的重任。对于赵孝成王平时疏远自己,危难时才想起自己,也不介意。
(战国四大名将之李牧)
(三)晚年为什么被排挤而流亡?
两千多年来,许多人在敬慕廉颇的同时,也为他晚年流亡国外而惋惜不已,认为他晚节不保。但是,笔者不这么认为。
笔者认为廉颇出逃外国正是一种爱国的体现。因为在他之前,乐毅、孟尝君、田单、信陵君都有过在本国无法立足之时而出逃外国避难,后来国家危难被君王想起,来请其回国的先例。他出逃国外,显然受到了他们的影响和启发。
所以,他出逃正是为了避免国内统治阶级矛盾激化,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待国家危难之时,只要赵王遣一使遗一信,他就会像信陵君一样继续回国效力。
(战国四大名将之王翦)
有人会问:他不出逃不行吗?
不行。为什么呢?
笔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因为经常屠杀降卒被人称之为“人屠”,征战数十年,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晚年的他与朝中的丞相范雎(有的史书中写作“范睢”)不和,也知道范雎一直在秦昭襄王面前说自己的坏话,总有一天自己会栽在他手上。可是,他没有到秦王那辩解,更没有出逃,结果一代名将含恨死在自己人手上。
这是发生在廉颇生前的一个例子,还有一个发生在他死后的一个例子,也可以证明他选择出逃是对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是赵国继廉颇、赵奢之后最杰出的军事人才,廉颇出走后,他成了赵国军事上的顶梁柱。正是由于他带领将士们的苦力支撑,赵王才得以多苟且偷生了十几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国为民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却没有在战场上殉国,而是死在了他一心要保护的赵国君臣手里,而且还是在阵前被捕杀的。
由此可见,廉颇选择出逃,一是不想白白做牺牲品,二是想有朝一日还能回国继续杀敌。他出逃,正是因为深爱着祖国和人民啊!
可是,昏君奸臣没有再给他机会回国御寇杀敌。他流亡国外四年后郁郁而终于楚国寿春,之后赵国名将李牧、庞煖、司马尚等人相继或被杀,或战死,或被废,国亡近在咫尺了。
李牧被杀,司马尚被废后仅仅几个月,秦军就杀进了邯郸城,赵国君臣成了阶下囚,国家灭亡。赵悼襄王的长子、被废弃的太子、赵幽缪王赵迁的哥哥公子赵嘉逃到代郡,召集一部分文武大臣,自立为代王,与燕国联合抗秦,坚持了六年后失败,赵国彻底灭亡。
自从西汉以来,廉颇的地位逐渐被抬高,汉文帝称他为“忠勇明智之大将”,东汉光武帝称他为“兵家之至德至忠者”,刘宋武帝刘裕曾以他为兵圣,唐太宗则建议以他为德圣。
我认为历代帝王如此尊崇廉颇,并非刻意神化,而是很有道理的,廉颇完全当得起,受之无愧。
【作者简介】齐云轲,男,1988年生,生长于古蔡州大地。自幼酷爱文史。2007年以来,在各级各类报纸副刊、文艺刊物、文学网站、微信平台等媒体发表作品五十余万字。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孔子学会会员、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