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遗安文化研究中心”门户网站!遗安精神哲学思想,是世界大同的科学真理!我们宣传遗安文化精神哲学思想,旨在:弘扬遗安文化精神。也是一大批热心研究历代名人姓氏文化遗产、事迹、文物古迹业余爱好者互相交流的网上平台空间。更是在弘扬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理解民族观、宗族观,唤醒文化自觉,为推进国家现代化两个文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研究活动,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挖掘整理历代姓氏名人文化宝贵遗产并继承和发扬光大。 纪念农村教育活动家——庞顶宪先生逝世七周年     明心宝鉴     《文始真经》全讲解     与 妻 书     二十四山准确坐向方位坐标度数     清·李毓秀《弟子规》     《程氏家训“三字经”》     清廉广角——庞泮:直声动天下     《增广贤文》完整版全文+注解     《半点禅》     《十无益》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文化论坛 > 1.诗文论述 > 正文
 

品北宋名臣之庞籍

发布时间:2018-10-11   分类: 2.正史文献, 3.断代连接, 4.进士举人, 4.馆藏文物, 历代英烈   浏览次数:453  16px  14px  12px
摘要: 品北宋名臣之庞籍 萨雷阔勒 2018.10.10 浙江天台庞学栋转载   庞籍,是一位遭受屈辱的北宋名臣。从古至今,一直如此。不知情的读者也好,观众也罢,都给庞籍戴上一顶若其前李林甫,于其后秦桧,就差个没落个“……

 

品北宋名臣之庞籍

萨雷阔勒

2018.10.10

浙江天台庞学栋转载

 

庞籍,是一位遭受屈辱的北宋名臣。从古至今,一直如此。不知情的读者也好,观众也罢,都给庞籍戴上一顶若其前李林甫,于其后秦桧,就差个没落个“中国十大奸臣”。那么,到底是谁给庞籍戴上这顶帽的呢?而历史上的庞籍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庞籍,《宋史》有传,且其子元英及孙恭孙都有提及。尤其是其孙庞恭孙,更是紧邻其祖父,与其祖父同列于《宋史》之中,这是很难想像的,当然有人耽于表面的话,便会误解,庞恭孙之入列《宋史》,定是其祖父庞籍惹得鬼。其实,这些都是受了蒙蔽而已。因为一家子入史册的名人是不少的。如与庞籍稍后的范仲淹。范仲淹四个儿子(纯佑、纯仁、纯礼、纯粹)与着孙子(范纯仁子正平)共六人,更占了《宋史》整个第七十三列传。
【庞籍初仕】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伯乐集镇庞楼村人。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是国子监博士庞格。在宋代,向来重视文人,而国子监就是国家最高的学府,相对于现在的北大与清华。而此时的庞籍,出生在一个教授级的文人官宦家庭,这自然给他日后在文学成就上带来了契机。在《全宋词》里,庞籍在列。
少年的庞籍,“图史富书生”。在父亲的引导下,精诸子百家,通天下名书,加上他聪颖好学,更是一发不可收,在不到成冠之年,已然是个饱学之士了。在父亲所赠予的诸多机会下,庞籍终于可以在大宋朝百废待兴的时候大展宏图了。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年仅27岁的庞籍便一举考中进士。以如此年轻考中进士的,这就算是整个科举考试以来都是难找的,更何况是文人天下的宋朝,就像是他的“死对头”包拯包黑炭,他也是二十九岁考中进士甲科的。所以在此可以看见,包拯与他相较起来,就逊色多了。
进士及第后,庞籍第一个任所就是黄州。官名是司理参军,一个芝麻大的小官,在宋朝官制里,司理参军是个从九品,与着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录事参军并称齐名。
当时黄州地处今湖北黄州市附近,其地理位置颇为重要,通淮楚,连江汉,扼汴京,居中原,有着非常的军事地位与政治、经济地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庞籍被任于此,也是为朝廷所器重的。不过,当时,黄州治安非常的不好,所以,担在庞籍身上的担子就重了许多,每逢人家官员在饮酒享乐的时候,他都伏案于中,这绝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因这习惯,他一直沿用到了后来的军事生涯及政治生涯中。在黄州的任上,庞籍任劳任怨,并没有埋怨当权者大材小用,反而更加地认为这是报效祖国的恰好时机。
司理参军是个掌管狱讼的官职,也就是相对现在的法院之类的。所以,庞籍的恰到好处,便凭借着智慧屡破奇案。所谓,做在自己手上,看在别人眼里,庞籍的足智多谋、任劳任怨、为人厚道、做事低调,便传到了的知州夏竦那里。夏竦非常赏识庞籍,偶尔加以提拔,还在人前称庞籍有“宰相器”。
乾兴元年(1022年),在夏竦举荐及帮忙下,庞籍调任至开封府,当兵曹参军。兵曹参军因着地方与中央的区别,而改了称呼,其实,它就是司兵参军,主掌防烽驿门禁田猎仪仗等事,大概是属于官制中的八品。
庞籍一贯其风,不久被当时的开封知府薛奎看中,并加以保荐至开封府法曹参军,主掌开封府的一切刑名之政。到了这个官后,对升官一般都不用担心了。果然,不久,庞籍因为他的出色,以及小有名气而被迁至了大理寺丞、知襄邑县,这看似在品级上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当上知县的庞籍开始更加地引人注目了。
天圣五年(1027年),庞籍被召入京,奉命撰修《天圣编敕》。这是对于知县来说是一个殊荣了,然而,庞籍并为此沾沾自喜,而是加倍地默默无闻,竭心竭力。在此,庞籍的出仕全部告一段落。
我们来看,从大中祥符八年来,到天圣五年,总共才几年。十二年。从地方小官吏到中央图书馆编撰人员,这是不容易的。而庞籍一直是默不作声,凭借着功绩来让上司心甘情愿为他而推荐着,这就是一高妙之处。当然,庞籍是幸运的,因为默默无闻中想得到推荐,毕竟是少数的,而此时将功归咎于“宰相器”三字也未尝不可了。

【力主中正】

书编成后,庞籍因功而擢为“刑部详覆官”,负责审查全国各地上报案件。在此任上,庞籍还没有坐热,就被调任至群牧司群牧判官,主掌全国所有马的政务。而这官上的任职,则是标志着庞籍真正从地方官入京朝官。这对每一个当官者来说都是一个仕途转折点。
庞籍或三把火,或本**,一上任,便去各地视察,他发现,大宋此时的马匹毫无战斗力,且管理马政的诸多官员都因为这个官职不重,所以都怠慢了。为了陈弊,庞籍不惜面圣,与众为敌,将实际情况一一禀告给当时的仁宗皇帝。仁宗皇帝一听,深信不疑,且立即命人着实查办。在此间,《宋史》里是将庞籍的刚正不阿,通过对话来表达出来。
“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枢密院以带甲马借内侍杨怀敏,群牧覆奏,乃赐一马,三日,乃复借之,数日而复罢。枢密掌机命,反覆乃如此。平时,百官奏事上前,不自批章,止送中书、枢密院。近岁玺书内降,浸多于旧,无以防偏请、杜幸门矣。往者,王世融以公主子殴府吏,法当赎金,特停任。近作坊料物库主吏盗官物,辄自逃避。以宫掖之亲,三司遽罢追究。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祥符令检下稍严,胥吏相率空县而去,令坐罢免。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这一段,是《宋史庞籍传》中单句最长的,这足以表明,修史者的良苦用心,也暗示了一个要点,就是庞籍在京官时,最先成政绩的就是在这个任上。从言辞中,我们可以看见庞籍对本职所辖的内容的熟悉,但更多的是,他对当时程序的谙熟,这也是说明庞籍是花了极大心思到这不起眼的官职上的。自然而然,也就突出了他默默无闻,刚正不阿的工作风格。
大概是这一次的功吧,庞籍于天圣间再被调任至地方上,不过,这一次,他的地方官职可不小,是知秀州,也就是说,是知州了,与他的启蒙提拔人夏竦一样的了。
明道二年(1033)五月辛未,庞籍忽然又接到了另一个通知,当然是京官的职了,他被“召为殿中侍御史”。这是一个官啊。他隶属于七品,且掌管百官朝会失仪事,也就是一个相对于现在的纪委或监督部门的。不过,在此二官间,庞籍还任了一个官,大凡是虚设的,叫“屯田员外郎”。
在当时,宋朝因为一味的重视文臣,而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及军事畸形,而当时北方的各国都对大宋虎视眈眈,面对如此的窘迫,庞籍拿起少时所读过的圣贤之道,敢于评政,且领着年轻的仁宗皇帝走出他所面对的困境。
当时,仁宗皇帝还没有亲政,一直都由着真宗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三月甲午,章献太后崩,而章献太后还以为仁宗皇帝年幼,不能亲政,于是便立了遗照,“章惠太后议军国事”。这章惠皇太后也是一个野心颇大的人物,她与着章献太后平起平坐,不过值得申明的是,她们二人只有利益关系,并不是什么姊妹关系的。章献太后姓刘,就是我们知道的那个“狸猫换太子”的主角之一,而章惠太后则是姓杨,在真宗朝时与刘后低一级的淑妃。而章惠太后的继任垂帘,是对于当时的仁宗皇帝来说,可是一个晴天霹雳。因为他满心的抱负,就在此间被灰飞烟灭了。说到这里,我们也不免说说,为什么刘后会将任务交给杨后,我想,里面的政治因素占着颇多,或许是刘后与杨后之间有交易,更或许是有把柄在彼此对方手中。
此时,尽管范仲淹等臣子都上疏反对在一个垂帘听政,都认为仁宗有能力亲政了,而当时的章献太后哪里肯理这些。所以,庞籍的出现,是至关重要的了。当时,朝堂上议论纷纷,但多半是说说而已,没有实际作为。而庞籍,则是上疏陈言,说仁宗有能力亲政,且如果再一次垂帘,将会使龙颜尽失,更主要的是,庞籍认为垂帘的弊政太多,反而会误了国家大事。
当时,章献太后的遗诏被称为《内东门仪制》,而此时的庞籍见状——这么吵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据史载,从三月起,一直到五月,大臣们都在争吵着,其他国家大事几乎被荒诞。庞籍“奏请下合门取垂帘制尽焚之”,这是一个谁都不敢做的事,然而庞籍却做了。此时,他的官在京朝中可以说的一个芝麻,而在国家面前,庞籍甘愿起个头,快刀斩乱麻,所以使仁宗亲政有了一线之机,当然,这就是后来庞籍为何高官不退的原因之一了。

自诏焚后,争议结果明朗化了。最后,以杨太后放弃朝政,退居后宫,以保皇室龙威,而称保庆太后。自此,仁宗皇帝才得以亲政。
仁宗皇帝似乎对太后垂帘听政及众人争议不是那么的领悟,直到后来范仲淹上陈后,他才真正的明白了——“左司谏范仲淹言于帝曰:‘太后受遗先帝,保佑圣躬十余年矣。宜掩其小过,以全大德。’”
这是对庞籍个人仕途上而言是个新的转折点。当然,环境因素是占主要的。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但是当时我想,庞籍也是没有心思来想什么机遇了。因为国家权力的转交往往是国家危殆的时候。所以,庞籍刚正不阿,不管什么权不权臣的,力主排异,恢复朝纲,皇帝亲政,天下太平。而此时,大臣们的通力合作,也是史上难见的,特别是吕夷简、蔡齐(也曾推荐过庞籍)、范仲淹等。
【刚正依旧】

《宋史庞籍传》这样记载庞籍的一个谏言,“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此时,趁着亲不亲政的时机,宰相张士逊以为时机一到,便大张旗鼓的排挤异已,结党营私,且广布眼线,甚至想派人至宫中监视当时的仁宗皇帝等,而就在这时,庞籍一句“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严陈张之谬行。御史中丞孔道辅见状,称庞是“天子御”——“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这可是另一个殊荣了,因为这孔道辅在当时的名气也是不小的。
自仁宗亲政后,庞籍整肃朝纲,举贤纳良,并亲任开封府判官,这一年,恰是风波平息后的景佑元年(1034)。在这一任上,庞籍遇到了一件大事,而恰恰是他性格体现的一件大事。此后,这事被广为传诵,甚至一度成为帝王将相的榜样。
当时,仁宗宠幸了两位美人,一位姓尚,一位姓杨。她们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于是就开始为所欲为,甚至开始了干涉朝政,这可是在封建社会里是个大忌。而此时的朝廷上,敢怒不敢言。
这日,尚美人等竟遣内侍到开封府“教旨免工人市租”。庞籍认为这发号施令,无所欲为,是内宫出格了,于是,便陈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仁宗皇帝听后虽是大怒,但还是不忍的,可当时形势所逼,也就依法办事了,先斥责尚美人、杖笞宦官韩从礼等,后诏下,“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于是,此后宋宫内妃子不敢越界干政,而庞籍却赢得了一片好声,甚至有人称他为“忠鲠”。
但事后发展情况来看,此事并未完结。当时,有一个人叫范讽。他是三司使,也就是管理大宋财经的,相对于现在的财政部部长,深受仁宗皇帝宠幸。但这个人不是个好官,据载,他是以权谋私,喜欢结党的人。他先为左藏监库吴守则虚报政绩,而使其升官发财,后又因吴之女嫁给尚美人的弟弟而以贺礼之命反来阿附吴守则。当然,这幕后的自然又是尚美人了。
另一个方面,这范讽与当时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李迪有密,而身为宰相的李迪偏袒范讽,所以事情就发生了。庞籍先是上书弹劾范讽,却不想被李迪押下,反说庞籍谬参,于是,借口将庞贬黜。“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可是,庞籍不死心,依旧向着仁宗皇帝谏言。不知情的仁宗一怒之下,称庞籍是“事有不尽如奏”,又将之再贬。庞籍二贬成了“太常博士、知临江军。”及至后来情况清楚后,仁宗方知道自己是做错了。不过,庞籍还算是好的,因他一贬后,又遇到了一件真正让他仕途亨通的事了。而此时,庞籍“降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
在不畏权贵中,庞籍可以说是人格魅力不变的了。他不管你是皇帝亲信还是位高权重,只要你是犯了法,就按着大宋律例来办事。而当然,他得罪了诸多的人,但是这也给他制造了诸多的名声,使得后来的军政上能够左右,亨通。不畏权贵,是庞籍仕途上最大的两点,而刚正不阿正是他性格的完美体现。从开封府至贬所,他似乎都无怨无悔,那么他难道甘于这么的呆在那些鸟不生蛋的地方吗?不,因为他的人气,因为他有名声,因为他有功绩,那么他的再一次发迹又如何呢?
【儒将挂帅】
景佑三年(1036年),庞籍从福建路转运使重召“为侍御史,改刑部员外郎、知杂事,判大理寺,进天章阁待制”。仁宗渐而渐之的再一次想起了他,再一次的任用起了他,再一次感恩于他了。而这一次,庞籍的转折点忽然转至了军事上,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辽国的历史了。辽国,又称契丹,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契丹族所建立的一个王朝,与着北宋南北相望。辽是“镔铁”的意思,也就是说,是喜欢武力来解决一切。而此时的宋,恰恰是重文轻武的,这就形成了千古难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两个国家都出现了畸形。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后,辽一直想着吞并北宋,而宋尽管是文人重,但也是不那么好打,再加上辽本身内部也时而什么宫变的,这就更加地加剧了辽计划的延迟实施性了。
真宗景德初年,宋辽在宋大臣寇准的策划下,签订了“澶渊之盟”。但两国依旧不放心对方,于是,像宋的杨业等,辽的萧太后等,都是在伺机而动的。而宋的军队主要防了辽,恰给了西夏一个契机。而辽此时正需要有个帮手,于是,辽夏暗中苟合,来吞起了宋的主意。
项族首领、西平王赵德明已然有了野心,在他的时候,已经控制了诸多的大宋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要处,且植了诸多的亲信,自他死了后,其子元昊更是称帝之心,昭然可知。元昊,一面称赵,一面称李,先后迫使吐蕃、回鹘等部落臣服,且凭借着自己精通汉文等先机,与着大宋周旋着。元昊先推行本民族的传统,废除唐宋赐姓,并加以自立年号,即“大庆”,设军事府邸,立宫扩军。由于北宋实力有限,也就只能看着西夏从他心腹之处发展起来了。
景佑五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元昊称帝。此事传到宋廷上,更是举国震惊。宝元元年十二月“己卯,奉宁军节度使、知永兴军夏竦兼泾原、秦凤路安抚使,振武军节度使、知延州范雍兼鄜延、环庆路安抚使”。
也就是形势所逼,宝元元年(1038年),庞籍被任命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开始西迁,开始为防西夏而做准备。面对紧张形势,庞籍冷静对待,在其后的都转运使任上,更是鼓舞了当时怠懈惊悚的军民。
庞籍头一次发挥其军事才能,他到任陕西后,知道时间之紧迫,于是,一边完成朝廷的诏令,一边安抚当地军民,且亲自巡防及制定御敌策略。庞籍边分析了宋夏之间的诸多要务,如他说西夏“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夏人仰吾和市,如婴儿之望乳”,这些都是符合实际的。而在当时的形势下,能够理智的分清这些,着实不容易。
庞籍采取措施,先后打探了西夏贵族间的矛盾,并加施了离间计等,使得西夏一度内部不稳,而不得不推延侵宋计划。分析了这些情况后,庞籍积极地命令修筑边城,且令宋军只防守不攻取,这是一招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兵家大计,使得西夏不得不再一次放弃了诸多的侵宋计划。而庞籍趁着修筑城池之时,还休养军民,历练军民,使得一度处于弱势的陕西府,一下子超越了西夏,甚至一度可以与西夏的大庆府来相媲美。这足以表明庞籍之才,是不容小觑的。
可惜,恰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有一个人,他叫冯士元,是开封府的一个府吏。他一向干着贩卖人口的事,可当时,他东窗事发,而所在地恰是庞籍的所辖地陕西,故然庞籍受牵连,在一片央求声中离开了,被“降知汝州”,迁同州,“就除陕西都转运使”。不过,被贬是被贬,但庞籍还有个职务就是天章阁待制。所以,在期间,他与著名政治家文彦博发生了一件名留千古的大事。当时,有一个案子叫“黄德和案”。事发原因是在宋夏延州之战中的刘平遭到冤狱一事。庞籍在此说了两句话,是非常著名的,分别是“‘德和退怯当诛。刘平力战而没,宜加恤其子孙’,‘频岁灾异,天久不雨。宫中费用奢靡,出纳不严,须索烦多,有司无从钩校虚实。臣窃谓凡乘舆所费,宫中所用,宜务加裁抑,取则先帝,修德弭灾之道也。今宿兵西鄙,将士力战,弗获功赏;而内官、医官、乐官,无功劳,享丰赐,天下指目,谓之‘三官’。愿少裁损,无厚赉予,专励战功,寇不足平也。’”这里充分显示了庞籍爱惜人才及秉公办理的个人情操,也给自己未来的仕途带来了新的契机。此间,文彦博对庞都是刮目相待的。

庆历元年(1041),庞籍复职“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不久,由于当时战争形势,庞籍又兼任了“鄜延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这种兼任法在宋朝并不多见,除兵事紧急的时候。在此间,庞籍充分利用了职务之便,收集了诸多的与西夏相关的资料,且整理成论,为其后再次西征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年,也就是庆历二年(1042),庞籍被任延州观察使,然而他“力辞”了,无奈,朝廷改任他为左谏议大夫。于是,庞籍第二次出临边关,主政军要。在庞籍未来之前,西夏已攻陷了“金明、承平、塞门、安远、栲栳砦等”,并破了军事要地五龙川,这是对宋军而言,已然是士气尽失,无心恋战了。而陕西路的老百姓不堪西夏军的滋扰,纷纷迁徙,这给治理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临时上阵的庞籍,“补绽茹陋,抚民以仁”,“稍葺治之”,严正以法,致使军民通力合作,修缮城池,一致对外。
庞籍依旧贯行他的防守政策。在当时的诸多因素看,这是一个最佳的方式了。庞籍集中兵力,先守,等敌松懈后,逐一击破,不久,便收复了被西夏侵占的悉数土地。庞籍攻击有度,穷寇不追,强敌不攻,聚众而步步为营,使得宋军连战告捷。此时,西夏军士气大挫,夏主不得不撤兵以待。此间,踊跃出的宋朝大将也是数不胜数的,如狄青(筑招安砦等)、周美(取承平砦等)、王信(龙安砦等)等。
而与军事同步进行的,则是经济与政治上对西夏的制约。庞籍知道西夏的经济命脉在于与宋边境的“互市”,于是,他毅然决定断绝与西夏的贸易关系,使得西夏经济大萧条,迫使其农业、手工业等步入瘫痪地界。紧接着,庞籍又运用先前的离间计,使得夏主与其贵族军阀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如西夏大将刚浪陵、遇乞等都被夏所弃,而郁郁寡欢,于是,西夏就更加地无心侵宋了。对于辽、吐蕃、回鹘等民族,庞籍更是运用承诺技术,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与西夏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辽。
《宋史》中记载几件事,值得我们关注。第一,“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李元昊想通过李文贵而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却想被庞籍看破,并在敏感地段,杀了李元昊一个“军”。
第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李元昊想暗自叫宋承认他的帝位,于是派了个棋子来,而又被庞籍识破。
通过上述两件事,庞籍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都是无疑的。从片面的看,我们知道,李元昊的克星就是庞籍。
李元昊的西夏被庞籍等人给拖得累得实在没有办法,于是,便遣使与宋言和。过了年,李元昊不得不向宋称臣纳贡。而此时,庞籍也因功而人枢密副使。这是军功而要的捷径,而恰恰被庞籍给撞见了。
总结二次西征挂帅,可以看见几个要点。第一,庞籍是个冷静对待时事的人。他首先排除内部矛盾,再统一思想去对付诸敌。他一边缓和与中央,与百姓,与外敌的关系,且在微妙间,他处理的非常的恰当。第二,庞籍能够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并举,且不让二者发生矛盾。大凡政治与军事的矛盾一旦出现,就会使得国家不得安宁了。而庞籍刚接手的时候,却见了这个面貌。而他审时度势,正确的从内政入手,联系军事,慢慢地使得二者混合,使得敌人惧怕二者的综合实力。第三,庞籍能够正确活用兵法。对西夏,庞籍边防御,边遣人,或制造一些谣言等,迫使西夏国内皇权与贵族间的矛盾,使得西夏要将不得不退居二线。而此时的宋,就可以生养休息,稍加恢复精神了。
【深居宰相】
一代儒臣,临危受命。庞籍不辱使命,终将大事完成,而在此间,庞籍写下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诗词《渔家傲》。原文是这样的:“儒将不须躬甲胄,指挥玉尘风云走。战罢挥毫飞捷奏,倾贺酒,三杯遥献南山寿。草软沙平春日透,萧萧下马长川逗。马上醉中山色秀,光一一,旌戈矛戟山前后。”庞籍壮志满怀,指挥大军风尘仆仆,直捣黄龙。捷报一一来,庞籍犒赏三军,并将喜事第一时间报告给当时的皇帝,使得举国都安了一个心,此功不可没,于是,庞籍以枢密使入京。

庞籍一生勤俭节约,刚正不阿,博学多才,在士大夫中威望极高,且他一生著作颇丰。据载,庞籍有《天圣编敕》、《清风集》、《清风集略》等著作,上述书籍中颇多的是名家作序,如《清风集》是著名文学家范缜做的序,而《清风集略》则由司马光来作序。除此之外,庞籍在诗文上也有成就,其诸多诗词为《全宋诗》、《全宋词》等收录。在《宋史》、《成武县志》等,还载有其与诸多名家如司马光、文彦博、范仲淹、苏轼等唱和的历史。

 

临朐在线:712653681@qq.com

电话:0536-3477111 传真:0536-3477111

 

 

 

歪头崮南面,峭壁重叠,垂立百仞,高耸云表,其侧面较平整宽大,石刻颇多,据有关史料不完全统计,共十余处。有唐代八仙之一张果老的“瀛洲仙境”石刻。有北宋仁宗时观文大学士庞籍题壁“郝崖映辉,云海飞霞”。字体行草,径尺半许,直排两行,阴刻。气韵豪放不拘,洒落大方,笔力仓劲老练。有金 代世宗大定间正隆进士张万公题刻“凌壁悬崖”。正书,笔路流畅劲健,圆润遒美。除此,还有元代兵部侍郎于钦,明巡抚应天十府陈凤梧、山东参政陈沂、左副都御使袁宗儒等名流大家题刻。 这些镌刻,可惜年久日深,雨浸阳曝,山石风化迸裂,剥蚀毁坏殆尽。现在几处,亦多漫灭不清。其中清末“人世蓬莱”刻石尚清晰若初。题刻于南天门外左侧赭色峭壁。字旁行而排列起伏有变,生动自然,字大斗方,体隶书,古朴秀丽,苍劲挺拔,镌刻形式双勾。末刻款识,小字阴文,直排两行:“同治乙丑,了一子书。”石刻虽寥寥四字,却真切活现地道出了沂山歪头崮山水奇异,云雾竟年,如同东海仙境蓬莱。

 

张传禄:沂山如此多娇

发布时间: 2016-05-17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张传禄 /责任编辑

yinnan@vip.163.com

 

 

 

在齐鲁大地上矗立着两座名山,一座是东岳泰山,被尊为神山;一座是东镇沂山,被尊为仙山。我在济南工作期间,曾数次陪客人沿十八盘登泰山游览,领略过神山的风采。而对于沂山,虽说距我出生地仅有20多公里的路程,但因少小离家,“何日登沂山?”却成了一年又一年的期盼。

退休真好,能了却我半个多世纪魂牵梦绕的夙愿。拿到退休证后,苏轼当年“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激情在我身上展现,不顾千里之遥,从北京自驾急匆匆返回故乡,直接把车开到了沂山之巅。兴冲冲登上主峰玉皇顶,虽然气喘吁吁、热汗满脸,这些都是小意思,因沂山的卓越仙姿实在养眼:委婉山体,群峰竞秀,奥谷深幽,层峦叠翠,林海茫茫,松涛起伏……再多的形容词,也难以准确描述眼前的景象。万般无奈,只好发出一句“沂山如此多娇”的惊叹。

“人世蓬莱”仙意浓

我驻足南天门外,凝视左侧赤褐色峭壁上“人世蓬莱”隶书体石刻,久久不愿离去。我对书法没有研究,但直觉这石刻排列起伏有变,生动自然,字大斗方,古朴秀丽,苍劲挺拔。再看款识,小字阴文,直排两行:“清同治乙丑,了一子书”。

哦,“人世蓬莱”,聊聊四字,极节俭地道出了沂山的本色特征:山水奇异,风光旖旎,云雾竟年,如同东海仙境蓬莱一般。我被沂山的仙意沉醉,留连忘返。还不时吟诵欧阳修那句名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春到沂山,鸟语花香,沁人心脾。伴着和风,驾车在弯弯曲曲的盘山道上,顿觉峰回路转,恰似穿入林海浪谷一般。凭窗远眺,但见层峦叠嶂,群峰秀出,山外青山,白云漂浮,亦虚亦幻;山谷之中,百鸟啼鸣,松涛声声,好似“瑟瑟”美声恭迎贵客莅临。

点击沂山春意,我觉最数映山红开。看那迎寒萌动的遍野杜鹃,挑出串串醉人的红花瓣儿,映红了道路和山梁,映红了游人的脸庞,宛若羞见客人的村姑,以流溢的红晕,展示着青春的魅力。

徒步沿十八盘攀援而上,步步皆景,美不胜收。特别是那峭壁石刻,除“人世蓬莱”外,还有唐代八仙之一张果老的“瀛洲仙境”北宋仁宗时观文殿大学士庞籍的“赪崖丹辉,云海飞霞”,金代世宗大定年间正隆进士张万松的“凌壁悬空”,清初福建按察使赵进美的“紫冥瀛洲”,清康熙时进士、内阁学士张荣端的“超然尘寰”……我大略数了一下,有石刻10余处之多,记载着先人漫游仙境时的陶醉感言。

涉险越过盘石,到沂山峰顶的天池,鞠一把清清池水,撩在挂满汗珠的脸上,那感觉就是:“倍儿爽”!

移步天池亭中,东临刀削绝壁,直觉凌空欲飞,身边劲风紧逼,真有“我要乘风而去”的豪情满怀。

眺望对面惊险的扁崮奇峰,那形状如上山雄狮、猛虎飞驰玉皇顶,又如当年老子之青牛,犍膀雄壮,拉起齐人春耕的神犁;再俯瞰槐谷深幽,飘来阵阵沁人肺腑的槐花味香,整个沂山都是甘如饴,怎不令人心里甜丝丝、美滋滋!

夏到沂山,绿翆叠秀,酷暑无影。峰尖云雾缭绕,溪涧流水潺潺,处处仙境画面。

那汶河源头的圣水泉,泉涌若沸;玉带溪万斛珠玑,奔流数里;百丈三叠,雷轰电激。此时立身“观瀑亭”,更是心旷神怡:百丈峭崖犹如白练悬挂,高与云齐。逼视则蒙蒙细雨,跌瀑击石,水花四溅,如飞迸万颗银珠。

赞美百丈瀑布诗词数百首之多,有人推崇明代御史陈凤梧的七律:“百丈崖高锁翠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我觉得,诗仙李白的诗也别有韵味:“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但见瀑泉落,如潨云汉来。”

秋到沂山,满目斑斓,绚丽无限。群峰红黄相嵌,殿宇亭阁若隐若现,林松苍劲是主旋。身在沂山,能回味起伟人在庐山的抒情:“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更令人叫绝的是云海奇观,变幻莫测的沂山云海,使游客仿佛置身海市蜃楼中的蓬莱仙山。

晨曦方腿,满山石窟中仍会时时涌出一簇簇云雾,如茫茫帷幕,顷刻间罩掩林海山涧。游人惊立峰巅,但见峰出玉盘,一座座山头似造物主托出的“盆景”,泼洒了云蒸霞蔚,煞是壮观。

云雾又是聚散无常,展现曼妙奇异的画面:或在顷刻之间风卷缈幕,让人心旷神怡;或是骤然间云开雾散,令人心胸豁然。

冬到沂山,白雪皑皑,趣味依然。峰峦银装素裹,烟云蒙蒙,更显山色奇观:雾凇银华,争奇斗艳,红日映照群山,银光闪闪,苍松翠柏挺拔傲立,冰天雪地生气不减。鼯兔互戏,遇人不惊,各得其乐,趣味盎然。

“险奇秀幽”美如画

沂山,故乡的山,我为你点赞!南险、北奇、东秀、西幽,好一幅绚烂多彩的美丽画卷。

若论险,当属玉皇顶的“探海石”。它6米多长,3米多高,近4米宽,飞身探外,半踞半悬,内高外低,微倾下斜,猛视似有坠落之危,势态极为峻。东麓虽有林海绿荫,登临也会感觉目眩心颤。真乃是“壁临万丈崖,石叠壮人胆,懦夫丢七魂,英雄曰奇观”。

每当晴日凌晨,人们登到“探海石”上,极目东眺,但觉脚下云海滚滚,“探海石”晃作扁舟一叶,驾临东海,转瞬之间,万顷碧波潮红顿现,而红晕渐深之际,一轮红日“哗”地跃出峰涛浪尖,万道金光顿时耀入眼帘,东海波影即可隐去,“探海石”上人声沸腾冲天……

沂山东距海面150公里,三百里波光晨曦一现,当然是仙山最令人心驰神往的一大景观。

若论奇,当属法云寺的十大奇松。它们古老苍劲,挺拔矫健,态势各异,独具特色。看那迎客松,生长在法云寺中间路旁,树高15米,胸围2.8米,古朴苍劲,气势盎然,其一枝外探,斜向道旁,犹如巨人倾身探臂,向游人招手致意。

再看那潘龙松,生长在法云寺北侧岩壁上,相传为元成宗铁穆耳封东镇沂山时所植,古称“御松”,距今已有700余年,树高6.5米,胸围2米,枝干虬曲,迂绕盘旋,奇姿天成,呈现出老态龙钟的风韵,颇像盘龙之姿。

还有神叠松,生长在法云寺西北侧,态势奇特,秀出众树,叠三曲四,巧夺天工……

还有栗抱松,树高8.5米,胸围2.21米,有470余年树龄,现古板栗底部自生三株幼板栗树,大小不一,人称“四世同堂”。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半个世纪前从老树干60厘米腐朽洞穴处,自生一株油松,与主干呈40度斜生,高3米许,老栗新松,同株异体,相映成趣,谓之一奇。

还有母子松、连理松、探人松、览寺松、透明松、姊妹松等等,姿态各异,巧夺天工,确实称得上是大自然的杰作。身临其境,浮想联翩,自然令人向往。

若论秀,当然是水秀。说起沂山的水,不禁让人想起歌剧《红嫂》里“舀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的优美唱腔。沂河发源于沂山,这也是对沂山之水的颂赞。

沂山的水资源相当丰富,且水质优良。山涧溪水常年不断,“百丈瀑布六月寒”的诗句,就是赞扬沂山水之胜的。沂山多泉,大小山泉难以胜数。比如鸣琴泉群,歪头崮泉群,大蚕场泉群,水石屋泉群,玉带溪泉群,等等。

山上气候湿润,常年湿度达75%左右。雾气产自山脊,白云缭绕山涧,山上阴雨天气占全年总天数的65%以上,降雨频繁。民间传说,“由于沂山有王母娘娘行宫,为保证花草茂盛,环境优美,天庭决定,这里一年之中多降72场浇花雨。”实则是山地特殊气候影响造成沂山一带成为降雨中心。因雨量充沛,径流不断,沂山就成了弥河、汶河、沭河、沂河“四水”的发源地。

水是生命之源。发源于沂山的“四水”,河道总长近千公里,流经山东和江苏两省数十个县市,它给沿河人们带来的福祉可谓功德无量。我们不能不由衷赞叹:“沂山啊,你山美,水更美!”

若论幽,自然莫过槐谷。槐谷长达十几公里,婉转逶迤,纵深幽邃。左右山势广阔,普宽约2500米,山麓交错,冈岭兀起,峰峦重叠冲出,山梁回转绕盘结,沟壑林深,花草茂盛。隐晦之日,人行其中,转向难辨东西。

谷内泉水比皆是,溪流纵横如织,颇有“幽谷仙客居,溪流瑶琴鸣”的情趣。其间,刺槐密匝遍布,老干新秀竞发,挺拔直立,蔽日遮天,繁茂成林,多达一万余亩。远远望去,夏天若碧海翻浪,冬日似浓雾漫山。尤其是初夏时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漫山遍野的刺槐银装素裹,如堆雪积云,成了槐花的海洋。

百里飘香风,蜂蝶分沓而至,嗡嗡鸣唱,翩翩起舞,寻觅花间,这里又成了蜜蜂的王国。山南海北的放蜂人,不远千里云集于此,搭帐拉蓬林间道旁,露宿野餐,伸手泉水烹茶,侧耳林中鸟歌,饱尝自然之美,享受隐士幽静之乐。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1887~1979)先生登游沂山,路过此谷,见其风景殊秀,即景赋诗颂曰:“百里山水人陶醉,万亩林海蜜生香。齐鲁江南隐东镇,补阙遗封写颂章。”

哦,沂山如此多娇。百里群山,巧夺天工,不能一一赘述,我想主要介绍一下歪头崮。它面南座北,高耸苍穹,主峰外探东斜,故名歪头崮。崮峰花岗岩巨石层叠,“巅如垒卵,以堆石为奇功”,堆石身姿各异,高者擎天,身高5米如柱,顶端一天然圆穴如面盆,水清见底,名曰“天池”。登其上犹如置身凌空,神栗目眩。举首仰望,日月低垂,白云摩顶;低头俯视,四周景物,尽收眼底。明代雅士雪蓑题壁颂其高险曰“俯首听天外,垂手悬云间”。

沂山佳境还有扁崮,其势狭长高峻,呈扁形。顶峰巨石嶙峋,峭壁悬崖,峰顶分二,北似“长龙”,南若“卧虎”,形奇势险。沂山美景还有花枝台、龙头崮、百丈崖、回头崮、掉花崖、笔架山、玉带溪、天齐湾等,均气势不凡,形态各异,秀拔苍穹,天生丽质,野趣盎然。古往今来,大凡到过沂山的人,无不领略到一种寻奇、觅幽、探胜的意趣。

无数英雄竞折腰

 

沂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据史料记载,大约6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神农为疗民疾就来沂山尝百草,尔后黄帝封禅沂山,舜即位后,即封沂山为镇山,夏、商、周、秦沿袭相祭,礼仪之重,一代胜过一代。可以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大都在沂山留下过膜拜的印迹。

在东镇碑林里,有16幢皇帝御碑:汉武大帝太初三年(前102年)祭告沂山碑;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年)祭告沂山碑;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诏东镇碑;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诏封沂山为东安公碑;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加封沂山东安公碑;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周太祖祭告东镇碑;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敕令重修东镇庙碑;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祭告沂山碑;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诏封沂山为东安王碑;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加封五镇诏》封沂山为元德东安王(汉、蒙两文)碑;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诏定岳海神渎神号(东镇曰沂山之神)”碑;洪武三年元月御制祭文碑;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祭告东镇沂山碑;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祭告东镇碑;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诏封沂山佑民捍御之神碑;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祭游沂山碑。

从御碑的封号来看,沂山地位越来越高,尤其是清雍正皇帝诏封沂山为“佑民捍御之神”,并诏定每岁春秋仲月,由所在专祭,以守土正官之主,凡遇国家大典,如新皇登基,或“天时不顺、地道歉宁”“兴师征战”,皇帝还要亲自或派遣重臣赴东镇沂山祭告。

由于朝廷御祭,加之沂山多娇,大家名士更是慕名而至。西晋清廉官吏胡威,拜谒沂山玉皇顶大罗泉留题“神水飞来三界外,东镇极峰涌清泉。但愿天地共相济,禹甸处处是仙山。”这诗实在太好,禹甸意为中国疆域,他期盼祖国大好河山都像仙山沂山一样多娇!还有唐代大诗人李白、刘长卿、储光羲,宋代著名文人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辙,元代名仕刘瓒、胡居祐、郝载、赵崇,明代状元马愉、赵秉忠,清朝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等到都此观光揽胜,且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铭文石刻,细读发现,都是对沂山仙姿的溢美。可见,沂山之美,灿古灼今,并非虚言。

今日到沂山游览、拜谒者,更是络绎不绝,难计其数。我在沂山游历期间,听当地传说我国第一个文学诺奖获得者莫言先生曾到沂山的传奇故事。2011年4月,莫言到东镇沂山游览,还考察了“镇文化”。回去之后便喜事盈门,当年11月份,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二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紧接着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协作中心主任。当然,莫言先生的连串喜事,倒不是因为来了沂山,他不来沂山喜事照样会来找他。但巧就巧在喜事发生在来沂山之后,容易引起人们浮想联翩,他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据说他家院子里的土都被人挖去许多,你想,他到沂山之后发生过那么多巧合的喜事,成为当地传奇故事,也在情理之中。不管传说是否真实,此后不久,莫言先生再次来到沂山,还参加了东镇祭祀大典,并给东镇庙留了墨宝,现在“文昌殿”匾额就是莫言所书。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注:1.本网站内容系同行内部交流信息,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2.本网站所有信息版权归原创版主所有。信息中如有侵权,请与本网站联系,需转载者请注明出处。
3.本网站由西度数码、谷歌网络、学做网站论坛、遗安文化研究中心后台支持。
4.欢迎各地同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同时欢迎投稿推送,原创本网站给予适当奖励。
5.本网站通讯:手机:18267661956 13659523068 邮箱:369489269@qq.com 微信:PXD96306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Copyright © 2012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登录后台|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