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盘国宝到天台庞氏考证史
天台山文化 2016.11.25
陈文忠 搜集 曹志天│整理
明朝有位谏臣庞泮,号石壁,字芹斋,别名原化,因个头不高,邑人称其庞矮。庞矮久居谏职,为官清正,刚正敢言,明弘治九年,皇帝称其政职昭彰敕封“直声动天下”双龙金匾,并为敬立金匾而恩赐他在故乡天台建造五凤楼。 庞矮告老还乡,回到天台,远远近近的亲朋好友都来看望他。庞矮没有一点架子,不管你是贵是贱,是穷是富,一样对待。客人进门,先是一盏清茶,再是一碗素面。要是远路,留宿一夜,供给粗茶淡饭。 这样一来,贫穷的乡亲说他好,富裕的乡亲说他小气。有人在私下议论,做过这么大的官,还这么小气,听说临来时,皇上赏赐了他好多宝贝,像金水鸭、金香炉、金烛台等等。又有人说:叫他拿出来给大家开开眼界,酒水没得吃,饱饱眼福总可以吧。 他们推选了一个代表,来到庞矮家中,对庞矮说:“庞大人,你在京为官,直声动天下,为我们庞家争了光,听说皇上赐给你许多奇珍异宝是吗?” 庞矮说:“是呀。” “大家要我对你说,请你把这些宝贝拿出来,给大家看看,让乡亲们开开眼界,高兴高兴,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庞矮笑着说:“好啊,好啊,这是好事啊。”“那么,我这就把乡亲们叫来。” 庞矮说:“且慢,皇上所赐,是皇上的恩典,我们怎敢怠慢。要看皇上所赐国宝,要斋戒沐浴,点香焚烛。你看这样好否,待我斋戒三天,三天之后正好是黄道吉日,到那天,你请众乡亲来观看。” 那代表回去,把庞矮的话向众人说了,大家都说这样甚好。到了那天,听说庞大人现国宝,四乡八村的乡亲都聚集到后牌门村,只见庞府大门依然关着,说要等卯时开门。 卯时刚到,大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两位家人,手拿鞭炮,噼噼啪啪放了一阵。众人进了大门,又见正面大厅前面挂着一道红色的绣帷,遮住国宝,众人在院子里等待。等到卯时正,庞矮从绣帷里走出来,朝众人施礼,说:“众位乡亲好,我庞矮何德何能请乡亲光临,今日所见国宝乃皇上恩典,非庞矮之功呀。” 说毕,燃起香烛。此时,绣帷拉开,众人见大厅里设着四张桌,当中前头一张列放着香炉、烛台,后面三张桌成“品”字形列着,每张桌上放着一盘雪白的东西,远远看去,一时分不清什么。 庞矮面朝大厅跪下拜了三拜,然后回过头来,说:“请众乡亲进内观宝。” 众人排队进入大 厅,仔细一看,啊,这哪是什么宝呀,庞大人欺骗我们。 原来大厅里桌上放着的是一盘大米、一盘盐和一盘棉花。 众人议论声中,几个年轻气盛的后生追到庞矮面前,责问到:“庞大人,你不愿给我们看宝贝也算了,怎么可以拿这种平常东西来戏弄我们?” 庞矮一点也不动气,反问道:“这难道不是宝贝吗?我问你们,你们哪一个人每天少得了他们。” 此言一出,大厅里议论声戛然而止。 接着,庞矮说:“皇上的确曾经赏赐给我金水鸭、金香炉和金烛台,但这些东西能和桌上这三样东西比吗?这些才是真正的国宝呀。” 众人听了这话,才恍然大悟。须发皆白的族长拄着拐杖来到前面,对众人说:“庞大人此言乃金玉良言,凡我庞姓子孙,世世代代都要牢记庞大人教导,谨记这三件国宝。” 厅上厅下的人齐声应道:“谨遵庞大人教诲。”从此,天台庞氏世世代代勤耕勤织,诗礼传家,成了天台西乡一个望族。
明臣都谏庞泮后记
《明史列传》、《天台县志》、史料记载: 明臣都谏庞泮(1450-1516)号石壁,字芹斋,别名原化,(邑人称其庞矮)。 久居谏职,为官清正,忧国忧民,刚正敢言,声震朝野。 弘治九年(1496),弘治帝称其政职昭彰敕封“直声动天下”双龙金匾,为敬立皇封金匾而恩赐建造五凤楼。 以彪炳史册,激励后人,原天台城关桥上街郎汤头地方建有跨街《圣旨》石牌坊一座。 上一面书《都谏》,另一面书《直声动天下》,后毁于文革。 庞泮二十八岁由县学生领成化丁酉科(1477)乡荐,三十五岁登成化甲辰科(1484)二甲进士,成化二十三年(1487)授工科给事中(谏官),弘治八年(1495)迁刑科都给事中,弘治十一年(1498)擢福建右参政,弘治十五年(1502)升河南右布政使,弘治十七年(1504)转广西左布政使,弘治十八年(1505)因病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病逝于天台花墅家中。 秉性耿直的庞泮,不畏强权,为民请命,严肃纪纲,不怕得罪权臣和皇亲国戚乃至触怒皇上。 宦官李广受弘治皇帝宠信,权倾朝野,目无法纪,瞒上欺下,祸国殃民,朝中百官争相巴结,皇亲贵戚皆卑辞厚礼,视之如父。 为严肃纪纲,庞泮上疏历数李广,“谎称炼丹以旁门左道欺蒙圣上、假借果户为名侵夺大名府山川土地、招权纳贿盗用权威劫掠朝廷爵位来树立私恩”、肆意妄为助长异端邪说气焰、十大罪状。 其时太皇太后对李广也极为不满,李广怕遭治罪,服毒自杀。 在搜查其家时,发现纳贿账簿,簿中用暗语记录着朝中公侯及文武大臣三十多人向其贿赂的黄米(黄金)白米(白银)惊人的数目。 此案涉及面广,震动朝野,若逐一查究,恐不可收场,到时家丑外扬,有失体统,于是朝廷对这些大臣进行暗中劝退或调离要职,不了了之。 庞泮主张禁止邪术,提倡节用爱民,如《节用爱民疏》中述“治世莫若爱民,爱民先必节用,盖用不节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外戚长宁伯周彧、、寿宁侯张鹤龄纵容家人僮仆仗势杀人,侵夺他人田地,包揽缴纳各项钱粮,把持行业垄断市场,占据关隘渡口设卡收税,强抢豪夺,谤议喧腾,怨声载道。 庞泮毫不留情,为民请命,上疏弹劾,后迫使他们有所收敛。 庞泮也是一位正直无私的诤臣,对于弘治皇帝的阙政及对大臣处罚不当之处都要上疏直谏,不留情面使皇帝难堪。 为维护皇权尊严,弘治皇帝曾两次将庞泮下诏狱,而仍不改其志。 其冒死披鳞刚正不阿精神感动了弘治皇帝,故钦赐“直声动天下”金匾,并敕建“五凤楼”于庞泮故里。 五凤楼现为天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庞泮为官清正,毕生忧国忧民,两袖清风,堪称历代大臣之楷模。 其留世奏疏十七篇,篇篇皆是治国整纲之经典。 明朝嘉靖二年(1523)其子庞栎将十七篇奏疏整编成《庞石壁谏垣稿》,南京大理事左评事夏鍭为该书作序,赞庞泮“笔无干毫、事来不畏、楮不留素、勇于击强”。
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庞氏族人将《庞石壁谏垣稿》,进行二次印订,礼部侍郎齐召南为该书作序,赞庞泮“刚正敢言,久居谏职,一遇事言无不尽,争是非不顾厉害,冒死披鳞,言人所不敢言”。
天台庞氏考证史
天台庞氏源于周朝。 约公元前1100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名高,封地毕国(今陕西省咸阳市),位及“三公”史称毕公高。毕公高有一子封地庞乡(今陕西省兴平县西佐村一带),因地易姓,庞氏发祥自此开始。 至西汉武帝时,庞乡被朝廷视为风水宝地,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等一代圣君名将墓陵均修建于庞乡附近,当时大批庞氏族人被迫外迁至四川涪陵、湖北襄阳、广东南雄等地。 天台庞氏乃湖北襄阳庞氏后裔,至东汉末年先祖庞德公文才盖世,无意仕途,隐居襄阳鹿门,然登门拜师着甚众,其中诸葛亮、庞统等皆为庞德公之高徒。庞德公之子庞山民娶诸葛亮二姐为妻,仕魏,官至黄门史部郎。(《三国演义》中,述庞德公字山民实属谬误)。 至宋真宗时,庞德公之后裔庞正己,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校书郎,适选节度使,恰以二兄修己在部受贿被查,恐累及家属,离家外避,后被贬为天台县尉,到任时为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公在任期间,建学庠、明伦纪、兴仕籍、整蛮风、政绩卓著。解绶后仕民挽留,尤爱天台山水之秀,遂家于邑西石湖山前(今大路庞村),天台庞氏自此发祥。 正己公乃天台庞氏始祖。 公出有两子,长子元甫,次子亨甫。宋仁宗时亨甫公次子四四公自大路庞迁居东林(今上庞),四四公即东林派之祖。 元朝初期,元甫公后裔得双公自大路庞迁居塘头(今山头庞),得双公为塘头派之祖。 元延佑丙辰(1316年),亨甫公后裔得秀公举家自大路庞迁居戚家庵。元泰定甲子(1324年),得秀公次子庞宁,三子庞康同时自戚家庵迁居庄后、井塘,庄后派发祥自此开始。 元至正丙申(1356年),康公之子庞道,号万松,自庄后迁居花墅。万松公出有四子,长子道祚,后迁居吴家凌,次子道性。后迁居下泮,三子道祥,后迁居庄前,即致三派之祖,四子道成,为致四派之祖。 天台庞氏族谱籍井井有条,炳若明星。自始祖至今整整一千年,赖先祖遗德,庞氏后裔发展迅速,如今天台庞氏遍布天台西百余村,人口四万余,成为地区望族。 寻根溯源,庞氏系皇族之裔,帝王之后,庞氏后裔丁旺人杰,古今人才辈出:战国魏将庞涓,南征北伐,纵横四海,其一人之生死,关魏国之存亡。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才深学博,为千古名相诸葛亮之师。侄庞统,仕蜀,官至军师中郞将,名并诸葛。唐朝诗人庞任运,即寒山子,陕西咸阳人,隐居天台寒山,其诗歌在美国,日本等国掀起寒山热。北宋名相庞籍,山东成武人,史称庞太师,鞠躬尽瘁为社稷,辅佐天子正纪纲,精心策划安西北,力荐狄青平岭南,为国为民尽忠魂,丰功伟绩,昭昭可考。年迈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颖国公,薨76岁(1063年),仁宗皇帝遗使吊念,并赠司空,加待中,谥庄敏,历史评价:田园贫宰相,图史富书生。(据史料记载,庞姓官至宰相着与包拯同朝唯庞籍一人。包拯卒于1062年,小说,戏曲中’包公斩庞太师’,“包公斩庞洪,庞吉,庞昱”等纯属凭空捏造,子虚乌有。)明朝都谏庞泮,字原化,号石壁,浙江天台花墅人,不畏强权,冒死披鳞,言人所不敢言,其刚正不阿精神感动弘治皇帝,故御笔亲题,钦赐“直声动天下”金匾,并敕建五凤楼于天台故里,为历代大臣之首列。清朝名臣庞屿,字石洲,为雍正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官至两广按察使,布政使,都察院右都察御史;民国抗日名将庞汉祯,广西靖西人,国民党陆军少将(后追认中将),抗击日寇,血染沙场,为国捐躯,彪炳史册。当代书法家庞中华,四川达州人,其硬笔书法,堪称当代一绝;商界巨子——青年汽车集团董事局主席庞青年,浙江天台平桥人,已成为国际汽车领域的风云人物,更多俊才志士在历史潮流中各领风骚。
天台庞氏辈字
从二十一世至四十世排行如下:
慎修光烈宪
懋学振邦家
荣昌绍先德
傳宗万季宏
浙江天台庞学栋校核
201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