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遗安文化研究中心”门户网站!遗安精神哲学思想,是世界大同的科学真理!我们宣传遗安文化精神哲学思想,旨在:弘扬遗安文化精神。也是一大批热心研究历代名人姓氏文化遗产、事迹、文物古迹业余爱好者互相交流的网上平台空间。更是在弘扬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理解民族观、宗族观,唤醒文化自觉,为推进国家现代化两个文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研究活动,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挖掘整理历代姓氏名人文化宝贵遗产并继承和发扬光大。 纪念农村教育活动家——庞顶宪先生逝世七周年     天台历代人口     人生十字决:德难静为然 雅乐美幸忧     《鉴略》     姓氏变迁     赤城志卷第二十八     凝聚为人处世之真理“四字要决”     几千年国学文化传承字字珠玑,为人处世之真理     逢人处世三不说,可让你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     内战……死了多少人     把权与利还给大众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文化论坛 > 1.诗文论述 > 正文
 

修史毕原活字典——张鸿杰

发布时间:2020-10-09   分类: 1.诗文论述, 文化论坛   浏览次数:426  16px  14px  12px
摘要:   修史毕原活字典——张鸿杰 咸阳日报、咸阳各界人士悼念史学地志专家张鸿杰祭文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数据库 浙江天台  庞学栋  整理转载 2020.10.09   2015年8月10日,张鸿杰老先生因病离开了生他、养他,……

 

 

修史毕原活字典——张鸿杰

咸阳日报、咸阳各界人士悼念史学地志专家张鸿杰祭文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数据库

浙江天台  庞学栋  整理转载

2020.10.09

 

666

2015年8月10日,张鸿杰老先生因病离开了生他、养他,并为之奋斗了终身的咸阳,尽管没有什么留给子女,却留给社会的是一位老咸阳人的热爱家乡情怀。1937年张鸿杰先生出生咸阳安国寺东边鱼池巷(现在的仪凤东街),凤凰台就在安国寺的南边8米处。文庙在中山街的学堂门内,武庙在果子市街,城隍庙在清明街,清渭楼在龙王庙,钟楼在永绥街与中山街汇交处。南城墙外边就是渭河,从他记事开始,咸阳历经沧桑,古渡的变迁,城隍庙、清渭楼、钟楼、安国寺、凤凰台……。听父亲讲过,抗日战争时期在凤凰台上敲钟的人是我们家的七爷,算盘打得特好,一定要收张鸿杰先生为徒弟,所以就带着他守在凤凰台上,在上小学学期间,他的算盘技艺在咸阳县就有名气;我们的一位姑父是咸阳渡口的船夫,经常带他去渭河边玩,咸阳渡口的印记,渭河船夫号子,留在记忆中印迹,小时间有问不完的故事,成为耄耋之年不能割舍的咸阳情怀。

1952年张鸿杰先生到咸阳县新华书店工作,开始在西北工学院(后迁往西安为西北工业大学)新华书店分点工作,那时只有一间大房子,放满了书籍,他的房子有电灯,有些爱学习的学生晚上就和他挤在一起,彻夜读书,他成为一个合格的配读生,西北工学院迁往西安后,他又在咸阳机校新华书店分点工作,在接近十年的读书生涯中,他几乎读完了他经手过的《四书五经》、《诗经》、《史记》、《吕氏春秋》、《水经注》等各种文史资料,他有了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真谛,遇到问题,也要抽出时间到西安找专家的家里请教。咸阳市的史学专家何汉南先生与张鸿杰先生相遇后,亲自对我说“像张鸿杰这样自学成才的专家,现在的大学很难培养出,主要原因是没有自己的立场,喜欢人云亦云,为自己考虑的太多。”

1963年后,新华书店住校分点完成了历史使命,张鸿杰先生经常要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966年后,张鸿杰老先生也受到批判,游街,有一次被打的鼻青脸肿,害怕父亲见到伤心,不敢回家,我只好偷偷的看他。我的两个同学装作打架,吸引了监视的人,我隔着窗户发现他正静心的阅读《史记》。我没有告诉嫂子魏一维作为地主的孝子贤孙被学校通缉,不知藏在何处,回家后告诉父亲一切都好。后来去宝鸡修千河大坝,在咸阳大众剧团工作,在咸阳博物馆工作,每倒一次霉,他都会更加静心学习,研究留在咸阳博物馆的碑石或者其他地方的碑石。

1984年,《陕西省咸阳市地名志》出版,这是建国以后第一次系统地将咸阳地区主要村镇名称整理记录的书籍,咸阳市地名办成立后,将张鸿杰从咸阳市博物馆调去参与这项工作。1984年在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在咸阳举办了全国考古工作者培训班,张鸿杰老先生编辑了《考古天文知识讲义》,受到学员们的好评。1984年3月25日,《陕西日报》发表了文章:“泾阳发现秦望夷宫遗址”,1985年6月13日,《陕西日报》发表了文章:“淳化县发现一唐代石窟”,1986年5月7日,《陕西日报》发表了文章:“杨凌发现古邰园遗址”,1987年1月4日,《陕西日报》发表了文章:“疙瘩庙周围确系有邰遗址”。张鸿杰老先生有一个褐色的小本子,那是1989年5月颁发的中国地名学研究会会员证。第一期会员,陕西省只有五个人。第一个是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然后是李之勤、罗耀富、胡汉兰,“第五个就是我”。一见到这个会员证,脸上会露出高兴的笑容。

《三辅黄图·咸阳故城》中这样记载咸阳,“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其所说之意就是秦咸阳宫象征天极,渭河象征银河,各宫殿环列周围,形成拱卫之势,秦咸阳就是按照这种“象天设都”的思想布局设计的。1988年,他的研究文章“象天法地对秦咸阳的影响” ,在全国地志交流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地名知识杂志》1989年第4期发表了“咸阳名称的由来与含义考释”,被该杂志向全国同行推荐,主编褚亚平亲自写文章指出“这篇文章的作者用心深入的研究了问题,并依据事实材料阐明观点和结论,应当说是可贵的。从中我们可得两点教益:一是,学术问题上,我们既要体现百家争鸣的原则,又应当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二是在地名学研究中,如何加强针对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研究思想,只要目的非常明确,抓住问题的关键,研究结果才容易体现它的价值。” 这是对张鸿杰老先生文风的高度总结,他的研究成果从不跟所谓的潮流,盲从根据一种观点,得出结论,他翻阅大量的文献,将各种观点对比,最后去伪存真。编写地方志的同时,发现一个问题,研究一个问题。1990年12月三秦出版社出版了《咸阳碑石—陕西金石文献汇编》。

张鸿杰老先生的研究的辉煌时期,是在1997年退休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03期发表了“乾陵_六十一藩臣像衔名订补”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03期发表了“上林苑与咸阳”。《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05期发表了“咸阳白庙村的历史地位及其与司马氏、班氏的关系”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01期发表了“咸阳市城区新建道路命名初探”,《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05期发表了“郡县制与咸阳”。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05期发表了“班固与安陵《幽通赋解析》”。《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03期发表了“毕原与周陵”。《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05期发表了“历史丰碑的展示—评新编《咸阳市文物志》”。等多篇有研究价值的文章,同时在咸阳日报,咸阳城市科学等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有研究价值的文章,并参与各种专业志的编写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张鸿杰老先生认为咸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里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思想升华的地方:大约4700多年以前,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实现了中华民族部落的统一,成为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说:“黄帝建成青灵台,十二天后就被烧了,黄帝于是修建了明庭。明庭就是甘泉宫。”甘泉宫就在现在咸阳市淳化县,甘泉宫所在地是“黄帝以来祭天圜邱之处”,黄帝祭祀神灵,朝诸侯的万灵明庭就在甘泉。周代先祖后稷“务耕农种、行地宜”,咸阳武功县教稼台巍巍屹立,犹如写在中华大地上的一部农业史书;公刘功率领部落民众迁徙到了豳(今咸阳市彬县、旬邑县一带),仍然继承父祖辈的农业传统,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田园,种植五谷,发展畜牧,传播农耕文化,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南下渡过渭水,取用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民众过着较稳定而富足的生活,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克毕,在咸阳白庙村建城,几代人的努力,周武王推翻了殷商的末代暴君商纣王,实现了中华民族分封制的统一国家。秦在咸阳历经孝公、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后始皇赢政、的努力下,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就是经过这三次统一,中国的统一思想历史文化才得以巩固,在全球占据一定地位,而咸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都经历了三次统一沉淀,宝贵的历史财富,对咸阳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张鸿杰老先生经常提到:“我们对于咸阳的文化定位应该是统一文化,不能随便将周秦汉唐文化分割开来。因为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统一文化已经在中国人心中生根,而咸阳就应该是中国统一文化的基地。” 。

校注了几年《明万历咸阳县新志》《清乾隆十六年咸阳县志》已经出版,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侄女们多次让我劝劝他,不要再忙了,我感到很为难,像张鸿杰老先生这样的文化人,不让工作才是要他的命,尽管没有任何职称,只要有人向他提出问题,他都会找出原著校正,避免以误传误。我答应他,只要接到他的电话,立即前往。他带我与朋友两次去白庙村考察,嘱咐我与冯强文老人多联系,因为这两个周代村落是咸阳历史记载的最早村庄。2012年夏天,雨水特别大,雨中他让我去新河、沙河、渭河的交汇处,观察渭河涨水时向沙河倒灌的情景,我与妻子一起沿新渭汇交处向南走去,又向东一直走到沙河风情园,沙河风情园正准备抢险,人员都撤到高地,回去告诉他时,老人非常高兴,沙河的泄洪功能在现代也得到验证。张鸿杰老人是不让自己闲着的人,老人感触最深的是,外地朋友来咸阳,想看看秦都历史文化时,他竟不知带他们去哪看,现代咸阳但却没有任何跟秦朝有关的实体可供参观,老人坦言,这是咸阳的尴尬,更是他的无奈。他说:“当历史文化被金钱忽悠,这片充满历史文明的沃土却没有被充分挖掘,使得一些文化亮点被浮尘所掩盖着,成为他心中无法抹去的一个影子。咸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并不缺乏文化元素,比如说,咸阳与道教就有着紧密的联系,道教的人物80%与咸阳有关,有很多值得去发掘研究的地方,如果能将这些关于道教的文化收集整理出来,将会成为咸阳文化的一大亮点。”。咸阳市城市规划凡是遇到与城市史相关的问题,都要请张鸿杰先生参与讨论。经历的事情太多。提起咸阳城市改造,除了一丝惋惜,从来不会指责抱怨。除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新出土材料的兴奋,再就是淡然的生活,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张鸿杰老先生走了,走的那样安然,他的一生只有奉献、知识渊博、成果斐然、却没有文凭,他被人们尊为学者、德高望重、静心钻研、却没有职称,他主要编写了百余专志,精品多多,主编却与他无缘。张鸿杰老先生走了,留下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几人能读懂它,留下来更多的只是遗憾,但张鸿杰老先生的对历史文化的钻研精神,不变的咸阳情怀永存。

 

《老咸阳》作者、咸阳原政协委员、提案大王董学武:沉痛悼念張鸿杰先生

一声惊雷破长空,

帝都沉浸悲痛中。

先生悄然长逝去,

顿足捶胸满古城。

高风亮节文史人,

德高望众一颗星。

自古人生总一死,

两袖清风万古名!

 

咸阳民风民俗专家梁澄清:

张鸿杰先生不幸去世,是咸阳文史界一重大损失,甚至可造成某种缺憾,这不是官样文字,是大实话。那天下午快下班,董学武打来电话,问我知不知道张鸿杰走了?我大吃一惊,说不知道啊!他说,听说早晨已经开过追悼会,我变沉默了。老张怎么会走呢?前不久,王枫林老先生的女儿王雅萍请参与《咸阳知古录》再版诸位编辑吃饭,他还与老伴一同参加,席间谈笑风生,说起许多往事,怎么天气凉快了他却走了?此后,我问许多人都不知道,看来生命就是这么回事,或许只在同类中有点物伤其类的感应。不说了,现在看来,咸阳少了一位真正的读书人,一位聪敏而又单纯的知识分子,像王枫林老先生一样,他会时时被人提起并生发怀念与感叹!

 

咸阳市地方志办公室退休干部任清芳

 

咸阳活字典,

掩卷归西天。

留的著述在,

雅名千古传。

 

咸阳作家协会主席杨焕亭:沉痛悼念张鸿杰先生

 

渭原秋色动萧声,

沧溟垂泪追远鸿。

君行学苑失益傅,

我痛征旅少良朋

曾经史海持慧眼,

屡著华章踞巅峰。

临窗望月千百唤,

此后与谁论浊清。

 

咸阳桢联协会主席杨波海:痛悼张鸿杰先生:

 

鸿影远去,九嵕垂首云低绕

杰名宛在,渭水流觞意悠长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张根劳:悼念大哥张鸿杰

 

修史毕原活字典,

古天文解秦宫殿。

黄帝周王秦始皇,

统一思想文化撼。

精校旧志佳作呈,

百部专志来编篡。

哥吼秦歌归仙境,

弟哭离别正逢难。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退休干部赵复泉、原作哲:吊唁张鸿杰兄文

 

惊悉鸿杰兄不幸离世,悲情难抑。忆当年博物馆里躲地震,文化馆内相激发奋;以及咸宁参军锻炼,丁、敏奋发突进,化、悦无忧成长,兄等无事不关注过问,无一不竭尽心力。晚年幸逢盛世,兄如鱼得水,磨杵穿砚,自学成才。遂每念前路千里而穷径皓首,尝忧史绪纷乱乃秉烛伏案。自花甲而古稀、而耄耋,奔走搜寻,条分偻析,参与方志编纂;披沙漉金字斟句酌致力梳理乡史。四十年发奋,老牛驽驾,却奔奔在先;情景如在,斯人可谓,乡贤里能,咸阳夫子,德高望重,一代风流,名可凌烟。奈何天不假年,夺我英才,世少扁鹊,病魔肆虏……。

伏祈上苍,宜备书几笔墨,供兄读写,更着先贤大德,可与兄聚谈。高士雅集,盛会已遂兄愿。

 

咸阳市科技局退休干部白锦忠:沉痛悼念張鸿杰先生

厚德载物高山仰,

著述流彩溢芬芳。

人尊字典功绝伦,

丹心-片为咸陽。

长辞人世驾鹤去,

离离秋草诉凄涼。

天若有情应思量:

何让人间痛断肠。

送君一程咸陽道,

魂兮归來望故乡。

音容笑貌挥不去,

叩首燃起一柱香。

 

咸阳陕棉八厂李胜利:沉痛悼念咸阳史学地方志专家張鸿杰先生

 

惊闻一声噩耗传,

先生驾鹤如仙班。

一生探究实勤奋,

条分缕析探根源。

方志编纂百余篇,

字斟句酌尽心研。

老骥伏枥古稀年,

德高望重人思念。

 

原体校副校长、咸陽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调研员白锦忠:悼張鸿杰先生

 

驾鹤路黄泉,舍別故乡难。

鸿魂归來日,宜备笔几硯。

供君读与写,修史重开言。

 

咸阳网民:沉痛悼念咸阳史学地方志专家張鸿杰先生:

 

老牛永驾,

犇犇在先,

发奋四十年。

修史论道不惧难,

百部专誌篇成扁。

回首惊叹,

世少扁鹊,

夺我才英命。

來日修史誰替換?

呼天跄地无答应!

惋惋惋!叹叹叹!

 

远离故土的泾阳人萧然: 寄托哀思!

 

苍天伤悲雨纷纷,

渭水东流哭英魂。

慧眼匠心苦探究,

统一文化剥浮尘。

修志堪史去谬误,

旷达落墨功夫深。

皇天后土遗风在,

咸阳古道唱秦韵。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注:1.本网站内容系同行内部交流信息,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2.本网站所有信息版权归原创版主所有。信息中如有侵权,请与本网站联系,需转载者请注明出处。
3.本网站由西度数码、谷歌网络、学做网站论坛、遗安文化研究中心后台支持。
4.欢迎各地同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同时欢迎投稿推送,原创本网站给予适当奖励。
5.本网站通讯:手机:18267661956 13659523068 邮箱:369489269@qq.com 微信:PXD963066

'404' - 合肥空调维修公司

内容不存在,请返回首页查看!

Copyright © 2012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登录后台|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