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遗安文化研究中心”门户网站!遗安精神哲学思想,是世界大同的科学真理!我们宣传遗安文化精神哲学思想,旨在:弘扬遗安文化精神。也是一大批热心研究历代名人姓氏文化遗产、事迹、文物古迹业余爱好者互相交流的网上平台空间。更是在弘扬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理解民族观、宗族观,唤醒文化自觉,为推进国家现代化两个文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研究活动,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挖掘整理历代姓氏名人文化宝贵遗产并继承和发扬光大。 纪念农村教育活动家——庞顶宪先生逝世七周年     明心宝鉴     《文始真经》全讲解     与 妻 书     二十四山准确坐向方位坐标度数     清·李毓秀《弟子规》     《程氏家训“三字经”》     清廉广角——庞泮:直声动天下     《增广贤文》完整版全文+注解     《半点禅》     《十无益》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文化论坛 > 1.诗文论述 > 正文
 

王阳明家训:家规、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

发布时间:2021-02-11   分类: 1.诗文论述, 2.正史文献, 4.进士举人, 6.先祖遗训   浏览次数:411  16px  14px  12px
摘要: 王守心 阳明读书 2017-08-21 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

 

王守心 阳明读书

2017-08-21

王阳明

640.webp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阳明早慧,四岁之前,他就把爷爷王天叙经常朗诵的书籍内容全部烂熟在胸。和大多数孩子一样,他生性活泼、顽皮好动,有一种惹人发火的好奇心。当他四岁开口说话后,总是把王天叙追问得走投无路。同时,他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刻苦钻研的心。

随着年纪的增长,王阳明的心越来越野,越来越让当时的人不能接受。1482年,王阳明的父亲高中状元在北京获取官职。十一岁的王阳明和爷爷王天叙从浙江余姚前往北京。途经镇江时,王天叙被他在镇江的诗友挽留,一行人游览金山寺。

游玩进入高潮时,有人提议以“金山寺”为名作诗。当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时,王阳明已挥笔而就,这首诗是这样的:“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王天叙扬扬得意地把孙子的诗传给众人看,这些诗友们啧啧称奇。但有几人打翻了醋坛子,议论说,这样的诗歌怎么可能是一个孩子所作,必是王天叙代作,以显示他孙子的超人才华。王天叙显然听到了这样的议论,为了证明他孙子的确有超人的才华,就让他们给王阳明命题。

有人就指着金山寺的“蔽月山房”景点说:“作一首如何?”

王阳明毫不谦虚,点头。

有人要拿笔墨纸砚给王阳明,王阳明拒绝说:“不必。”还未等那人反应过来,他已脱口而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圆。”

对诗歌稍有欣赏力的人就能发现,这首诗语言虽然清新平凡,却呈现了一种非凡的艺术观念。这也是他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此诗看似言辞幼稚,很有打油诗的神韵,但其中却奥妙无穷。山和月到底哪个更大,这个十二岁的少年用他独特的思考观察方式,给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

即使那些醋坛子也不得不发自肺腑地称赞,这真是一首好诗。可王阳明却发出一声青涩的冷笑,说道:“文章小事,何足挂齿!”

众人大惊。文章怎么是小事?在大明帝国,文章是能获取高官厚禄的头等大事,作为知识分子,文章差不多是他生命中唯一的事。如果文章是小事,那王阳明心中的大事还能是什么呢?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这一句话,就是他以后要走的路。年少的王阳明难得有如此悟性,加之于书香世家,终日看书,勤倦忘餐。每当别家孩童邀请出门玩耍,他都一一拒绝。沉寂书海,使他成为了同龄人中的异类,但每个圣人在发光前,都需要走一段又一段的孤独的路。

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什么,人人都有自己的说法。有人说是功名利禄,有人说是安居乐业,也有人说是用无限的知识充实自己。不论是哪种追求,都需要用心。专心做事才有可能实现追求。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是王阳明著名的家训“三字经”,全文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女如何做人、学习、持家、立业、养生。《示宪儿》虽然只有96字,但既坦露了王阳明在日常生活中的心学功夫,也是写给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范本。昨日跟大家分享了《示宪儿》的部分内容,今日继续与大家分享《示宪儿》的余下内容。

《示宪儿》原文

 

 

幼儿曹,听教诲:

1.勤读书,要孝悌;

2.学谦恭,循礼仪;

3.节饮食,戒游戏;

4.毋说谎,毋贪利;

5.毋任情,毋斗气;

6.毋责人,但自治。

7.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

8.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是良士;

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

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一、勤读书,要孝悌

 

王阳明家训的第一条就是“勤读书”。

在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

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

“勤读书”,那么读什么书呢。王阳明曾对“勤读书”开出书单:

它必须是原汁原味的经典,也就是当时流行于世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书的内容都是激发人内心中固有的善意和智慧的,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

知道读什么书,只是选对了路,如何把路走对,还需要功夫。

有人曾问王阳明:“读书却记不住,如何是好?”

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

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

“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

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可见王阳明要人勤读书的目的是培养自家心体,自得于心,以其心学语境而言,就是光明良知。

所以,套用孟子的话就是,万书(物)皆备于我——天地之间的一切书籍,都是为我光明良知而存在的。

而孝悌,《论语》中称“其为人之本与”。王阳明一上来就说了人生的两件大事,孝悌和读书。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发明本心,修身而成为圣贤的途径。

 

二、学谦恭,循礼仪

 

学谦恭,“谦”,就是谦下。《易经》中谦卦的卦形,是高山在地下,象征着内心高耸如山,外表却谦和如平地,锋芒不露,谦虚谨慎。王阳明对《易经》了如指掌,当然知道谦的力量,所以他告诉家人和弟子们,要谦恭。

王阳明认为,人皆有良知,只要肯致良知,人人皆可成圣。

既然大家都是圣人,都处于同一层面,任何人就没有资格轻视别人。

所以,“谦”是良知的命令,也是我们对待天地万物基本的正确的态度。

王阳明说“器虚则受,实则不受,物之恒也”,谦虚就是要把自己当成空的器皿,而不是实在的一块铁墩子。做人要谦虚,不能“太满”,“太满”不但装不进东西,而且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王阳明教家人遵循的礼法,首先是我们内心认可的礼法,然后才去遵循它。除此而外,伪礼法都应该被轻视,甚至是鄙视。

王阳明除了要家人遵循内心认可的礼法外,还要家人遵循道义。什么是道义?王阳明的解释是:“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义也。”意思是,心安就是义,而让人心安的办法则是致良知。

如何致良知呢?

第一,听命于良知。

第二,集义。就是集善,做事符合道义。

第三,量知而行。

“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最后第四点,极符合“义”的内涵:“当弃富贵即弃富贵,只是致良知;当从父兄之命即从父兄之命,亦只是致良知。其间权量轻重,稍有私意于良知,便自不安。”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的循礼义。

 

三、节饮食,戒游戏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解,却于身外觅神仙。”这是王阳明的《养生歌》,通俗易懂,意义却极为深远。依王阳明之见,养生要由修身来体现,它贯穿于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中。

王阳明告诉家人要“节饮食”,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饿了就吃,但不能吃太多,只要保证我们身体的能量即可。

不但不能吃太多,而且要量力,这个“力”是经济基础。

饿了吃饭是天理,但如果超出你的经济基础,大鱼大肉,这就是人欲。

其次,饮食不可断,不能用外力阻止人体需求,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

最后,你要把食物彻底消化吸收,否则不如不吃。

王阳明所谓的“戒游戏”,不是彻底和那些游戏断绝往来,而是要以道与志向贯穿游戏。

 

四、毋说谎,毋贪利

 

王阳明训导家人“毋说谎”,因为说谎意味着欺骗良知,非致良知。

良知说“是”,你偏说“非”,良知说“非”,你偏说“是”。

长此以往,形成惯性,就成了口是心非的人,成了个虚伪的人。

不但别人鄙视你,纵是你本人,因常和良知作对,也会受到良知的谴责。

王阳明讲“毋说谎”,要依良知而行,要有诚意。

阳明心学认为,良知无善无恶,但良知所发出的“意”却有善恶,这个“意”就是念头,我们要在事情上依良知的指引修正我们的念头,这就是诚意。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必有事焉(心上无时无刻不存天理、去人欲),所以“毋说谎”,只是个具体要求,王阳明希望家人后辈真正做到的是“诚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王阳明告诫家人毋贪利,并不是说任何追求利的行为都是错误的,而是主张在追求利的过程中,让良知流行其中,所以“毋贪利”其实是让人省察克治,最终把贪利的念头清除出心。

 

五、毋任情,毋斗气

 

人的确是有感情的动物,但老天给我们这种感情时,不是让我们来挥霍、放纵它的。流露情感时要适度、适可而止。

如果无法做到适度和适可而止,那就是任情。

人如果不能控制过度的情绪,就最终会成为情绪的奴隶,为其所驱使。

得意时就喜不自禁,失意时就怒气冲天,这就叫人被情感所左右。

当泛滥的情绪主宰你之后,你根本关注不了当下,分不清对错。

《增广贤文》中说:“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这正是告诫我们任情恣性的危害。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感情,合理地表露情绪,这样才能提升人生的质量和敏锐度。

在人生中,很难做到不斗气。

有人问王阳明,人若忿懥(生气)了该怎么办?

王阳明回答:“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耳。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愤懑,便不得其正也。”

生气这东西,人人都会有,但你不能过。

你生气的时候,其实就是把外来的东西强行纳入了自己心上。

和它一较劲(斗气),就完全不符合天理了。

 

六、毋责人,但自治

 

责备别人是件轻快活,上下嘴唇一碰,就完事了。

责备了别人后,也不必再有后续工作。

但责己就特别麻烦,凡是责己,是自己必有错了。

认识到了错误后,就要否定自己,然后还要改正,这个过程非常痛苦而且耗费气力。

人往往好逸恶劳,所以,很多人都在责人而不责己。

但实际上,责己是真切的为自己好,而责备别人却对自己毫无益处。

有句古话说的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毋责人”,遇事不要“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

自治,就是自己治理自己。一言以蔽之,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

自我管理,听上去很大,其实无非就是责己。

常反省自己的不对之处,加以改正。

当你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自我管理上,正如王阳明所说的,你哪里有时间去责人?

 

七、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那些盛气凌人,看不起别人的人,都是没有修养的目光短浅者。

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不会因为别人的地位低,或没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

其次,他们看不起别人,无非是因为别人不如他,但是未必别人以后也不如他,所以说,这是目光短浅。

一个有志向的君子,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在高处、远处,即便处在比别人优胜的环境中,也会谦卑自牧,清静自守,绝不会盛气凌人。

能容人,是大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王旦是宋代的宰相。一天,宋真宗向王旦“告密”说:“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意思是,你虽然总说寇准好,寇准却专门说你坏。

王旦听后,也不生气,笑着说:“按道理应当这样啊。我任宰相时间久,处理的政事多,缺失也必然多。寇准对您从不隐瞒,可见他忠诚直率,这也是我最敬重他的地方。”

一次,中书省的文件送到枢密院,因为文件不合格式,寇准阅后,便报告了宋真宗,王旦因此受责。、

不出一个月,枢密院的文件送到中书省,也有不合格式的地方,秘书觉得正好以牙还牙,高兴地把它呈给王旦,王旦却让秘书把文件送还枢密院,让寇准修改后再送来,寇准想起自己的作法,不禁汗颜。

 

八、凡做人,在心地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坏,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是王阳明家训的尾声,琅琅上口、朴实无华的几句话却足以让人深思一生。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良知就是“好心地”。

有人问王阳明:“既然良知是指引人向善的,而人人皆有,为何会有恶人?”

王阳明回答:“恶人的良知被遮蔽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恶人的良知被遮蔽,就是良知不能发挥作用,分不清是非善恶,于是有了好人和坏人之分。

所以,良知就是心地,良知光明,就是良人;良知被遮,就是恶棍。

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王阳明早就说过,良知无论光明还是被遮蔽,它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它肯定能判断出是非对错。

但是,恶人不会执行良知的命令,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良知永远是向善向“是”的,但是,我们的心所发出的意(念头)却是有善有恶的。

所以王阳明要求我们要诚意——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念头——即正念头。

而心地,原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存心、用心。

存心就是光明良知,用心就是诚意。

归根结底,所谓“心地好,是良士;心地坏,是凶类”说的就是:念头正时是良人,念头歪时是坏人。

所以,做人在心地,就是在念头。

这件事,你的念头是好的,你就是好人;

那件事,你的念头是坏的,你就又成了坏人。

我们可以从西汉宣帝时的宰相丙吉身上得到证明。

丙吉有一天出门办事,见到一群“古惑仔”正在血拼,有人已满脸血污,倒地不起。

丙吉却似没看到般,就从械斗现场走过。

出了城就是郊区,有人驱着一头牛走过,那头牛气喘吁吁,伸长了舌头,有气无力地缓缓前行。

丙吉急忙让车夫停下牛车,上前查探,如同医生检查病人一样认真。

回来的路上,他的车夫忽然说道:“老爷,我就不明白了。”

丙吉问:“你怎么啦?”车夫说:“生死事大,您见到有人械斗,置之不理。可看到一头牛,却跑上去嘘寒问暖。牛比人大?”

丙吉说:“这你就不懂了,打架斗殴的事自有京城治安官负责。

而那头牛喘得厉害,我担心是天热的原因。

现在刚进入春天,如果天气炎热的话,那么老百姓今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

我身为宰相,黎民百姓的生计问题是要管的,打架斗殴的事不是我管的。”

后人评价说,丙吉识大体。

冯梦龙却嘲讽道:“牛体比人体大,他的确是识大体。”

人命关天,丙吉不管,这就是念头不对,此时,他成了坏人。

牛吐舌头,他下车询问,所抱的念头是对百姓收成的担心,这个时候他又成了好人。

有人向王阳明请教道:“我秉性平直,安分守己,遇到口才好的人,就特别惭愧,恐怕这是先天基础太弱,后天无法补救吧?”

王阳明回答:“你这是重外轻内。如果平时能集义(积累善念善行),则浩然之气至大至公,充塞天地,自然就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然就能通晓人讲话背后的意思,凡是那些弄虚作假的言语在你面前根本无从藏身。若能做到这点,你有什么可惭愧的!集义就是致良知。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就是心得其宜了。”

此人又问:“我因和弟弟谋划一件事,结果没成功,还连累了很多人。

后来反省,都是因为不老实的缘故,您怎么看?”

王阳明回答:“所谓老实,须是实在地致自己良知才能得到,不然恐怕所谓老实,正是不老实。”

此人再问:“我听说有个县官清廉异常,退休后险些贫困而死,我就跑去给了他些食物,回来后感觉很舒服,自以为有所得,我觉得‘自以为有所得’,恐怕不太好,您认为呢?”

王阳明回答:“你既然知道‘自以为有所得’不太好,其实就是在致良知。做善事,本是天理。若有一分意思在,就是私了,就不是致良知。”

“若有一分意思在,就是私了”,这就是念头不正,心地就不好了。

佛家讲,“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儒家说,动机最重要;王阳明则说,要真诚地对待你的意(念头),时刻提防它。其实大家说的都是一回事:好人和坏人,不是永恒的。

它们在互相转变,转变的玄机就是我们的念头!

明末的心学门徒高攀龙也有类似的家训:我儿生在世上,只想着怎样做一个人,这是第一重要的事,其他事都不要紧。做人的道理不必多说,只消看看《大学》这本书即可。按书上说的去做,就不会有错。自古以来聪明、通达、明智的人,还有那些圣贤豪杰,对这一点看得最透彻、做得早,所以他们名垂千古、永不磨灭。如果听到这些话还不信,那就是平庸、蠢笨的人,应该猛醒过来。

王阳明告诫家人时用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

做一个好人,从眼前看,得不到什么好处,但从长远看,却是占了大便宜;做一个不好的人,眼前可以得到一些好处,但从长远看,必然要吃大亏。

学习王阳明家训,在实际中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做一个“心地好”的人,如此定会对自己大有益处。

 

 

注:以上信息错误之处,请指导及时反馈信息,本站将作调整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网址:http://www.yaqhjy.com

邮箱:369489269@qq.com  微信:PXD963066

手机:18267661956  13659523068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

浙江天台 庞学栋

2018-09-02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注:1.本网站内容系同行内部交流信息,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2.本网站所有信息版权归原创版主所有。信息中如有侵权,请与本网站联系,需转载者请注明出处。
3.本网站由西度数码、谷歌网络、学做网站论坛、遗安文化研究中心后台支持。
4.欢迎各地同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同时欢迎投稿推送,原创本网站给予适当奖励。
5.本网站通讯:手机:18267661956 13659523068 邮箱:369489269@qq.com 微信:PXD96306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Copyright © 2012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登录后台|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