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遗安文化研究中心”门户网站!遗安精神哲学思想,是世界大同的科学真理!我们宣传遗安文化精神哲学思想,旨在:弘扬遗安文化精神。也是一大批热心研究历代名人姓氏文化遗产、事迹、文物古迹业余爱好者互相交流的网上平台空间。更是在弘扬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理解民族观、宗族观,唤醒文化自觉,为推进国家现代化两个文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研究活动,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挖掘整理历代姓氏名人文化宝贵遗产并继承和发扬光大。 纪念农村教育活动家——庞顶宪先生逝世七周年     明心宝鉴     《文始真经》全讲解     与 妻 书     二十四山准确坐向方位坐标度数     清·李毓秀《弟子规》     《程氏家训“三字经”》     清廉广角——庞泮:直声动天下     《增广贤文》完整版全文+注解     《半点禅》     《十无益》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文化论坛 > 1.诗文论述 > 正文
 

归元寺第四百二幻光空尊者

发布时间:2021-07-12   分类: 1.诗文论述, 2.正史文献, 3.断代连接, 历代英烈   浏览次数:360  16px  14px  12px
摘要: 归元寺第四百二幻光空尊者 作者:熟人用户  2011-02-08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数据库 浙江天台 庞学栋 搜集整理转载 2017.12.11 法相所现为正面静坐,明了众生之所以不能解脱,皆因真假难分,他手持菩提叶,示意缘起性……

 

归元寺第四百二幻光空尊者

作者:熟人用户 

2011-02-08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数据库

浙江天台 庞学栋 搜集整理转载

2017.12.11

法相所现为正面静坐,明了众生之所以不能解脱,皆因真假难分,他手持菩提叶,示意缘起性空,度诸众生。诗云“一经归元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菩提叶上书,任运还同不系舟。

求详解这支签,是告诉你佛法的奥妙,是改编自唐朝诗僧寒山子的一首禅诗 ,诗曰: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①

诗意思也差不多,归元是佛教用语,意思是归真 谓超出生灭界,还归于真寂本元 。古人常以菩提树的叶子上抄写经文,任运本为寒山子的俗名,其真实姓名是:庞任运 。

“一经归元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乃指一旦悟道 心便会平静无挂碍。

“闲于菩提叶上书 任运还同不系舟”;②

是指优游自在地在菩提叶子上抄写佛经,心像不系之舟随水而行。

义:身如不系之舟,随波逐流,有些事情无需叹息,早就该练就一身明白了不可得的豁达。我尾随寒山子来到一户人家,娘子向寒山子诉说,我家官人清正廉洁,却丢了顶戴花翎,心中多有不爽,请大师开导。

寒山子笑答,常想一二。

官人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寒山子曰:“生为有限身,死作无名鬼。自古如此多,君今争奈何。可来白云里,教尔紫芝歌。”

官人曰:“人生短暂,宇宙无穷。”

寒山子曰:“富贵疏亲聚,只为多钱米。贫贱骨肉离,非关少兄弟。急须归去来,招贤阁未启。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③

官人曰:“莫非大师也经历如此不堪之事?”

寒山子曰:“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囊里无青蚨,筐中有黄绢。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④

我知道“南院”在古代是考试放榜之处。“措大”指穷愁潦倒的书生。寒山子是在说他自己曾经四五次考试,仍然榜上无名。囊中无钱,只有书卷,肚中饥饿,走到食店前却不敢回头看。寒山子用四十个字的一首诗,表现出落第之后的窘迫、穷困,使我想起了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寒山子的可敬之处在于他既不是范进也不是孔乙己。

官人曰:原来如此。

寒山子曰:“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⑤

自从寒山子找到了美丽可爱的天台山,在寒山落下根来,心灵便在青山白云中得到了慰籍。

官人和娘子终于露出了笑脸。

我深知,寒山的人生历程大致可分为幻想建功立业、失意归隐山林、寂灭皈依佛祖、佛门修行得道四个阶段,他由仕而隐、由隐而僧的人生道路并不平坦。

从官人家出来,我忍不住问道:“你生活得好吗?如果你真的快乐,怎么会与拾得有如下的对话呢?”

寒山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⑥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⑦

寒山子曰:此寒山非彼寒山,说完放声大笑。

在他的笑声中奇怪的事发生了:满山的花儿全都开了,是那种金烂烂的花儿,像金子一般眩目的花儿。

我顿悟:寒山子这种真实的快乐已经达到了“妙造自然”的程度。在北京大学听金开诚先生讲“妙造自然”时,云里雾里,不甚了了,“妙”何以造自然呢?

今日豁然开朗!

我问寒山子:

你从哪儿来?

从来处来。

要到那里去?

到去处去。

能否带上我?

带就是不带,不带就是带。⑧

寒山子走了,木屐的咯的咯声消失在天台山小路的深处。

每一次沉醉在寒山子的诗里,就会与哲人有一次对话,心灵就会有一次敞亮。

寒山又叫寒岩,在天台山里,采药、打猎的许多山民都进去过。寒山幽深,古木参天,异花遍地,泉瀑处处,洞穴奇异。气候宜人,夏如春,冬如秋。山岗上连绵的巨崖呈一种覆盖状的白色,如四季不化的积雪,望一眼即令人寒意凛然。

他在无人知晓的某年某月某日里在寒山住下,又在无人知晓的某年某月某日里在寒山消失。无名无姓,来无影,去无踪。历史和现实都只能给他冠以一个不真实然而又是最真实的名字:寒山子。

天台山的牧童自然不会想到,任由他们抓了蚱蜢往他衣领里塞的这个快乐的老人,身上带着谜一样的故事;纯朴的村夫更不会想到,这位曾坐过他们的破门槛,将他们的冷地瓜当宝贝的流浪汉,被雍正皇帝钦封为“和合二圣”中的一位;他写在墙头路边的那些顺口溜,是古今罕见的诗歌。国清寺里的和尚更是连做梦也不曾想到,这位常来寺庙厨房吃残羹剩饭、被他们当作疯子来讥笑、捉弄的人,最终被世人们认定为文殊菩萨的化身,金身供奉,香火千年。

我当然更想不到,形容枯槁的寒山子行走在天台山里的木屐声,咯的——咯的——,能穿透时空三百年……又一个三百年……三个三百年……不绝如缕……

我国古代着名诗人并不少见,然而能在日本、朝鲜上千年里被尊崇的却极为罕见,寒山子却有如此殊荣,影响远及西方国家并且掀起热潮的,几千年里仅有寒山子一人。在欧洲,寒山诗有法、德、荷兰、比利时多种译本。1958年,美国当代着名诗人Gary Snyder翻译的《寒山诗二十四首》出版,震撼了美国文坛和社会, 寒山子成为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学的民众英雄,成为“西方一代人的守护神”。美国汉学家华特森有译寒山诗一百首。寒山的诗歌被一再翻译出版,寒山被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在美国的小说、电影里反复出现,寒山子成了美国文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

记得北京大学的博导、教授王岳川在课堂上说过,人生要做减法,特别是四十岁以后,人生更加应该做减法,去净浮华,去掉那些不必要的头衔和光环。陈逸飞如果会做减法的话,应该不会这么早就离开。

那么“林妹妹”的出家是不是在做减法呢?

有时我会在课堂上想,中国历史上,做减法最彻底的应该数寒山子吧?

从寒山子早年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身世很不错,自幼生活在长安附近一家富足的书香门第,无忧无虑,任性无羁,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

由于朝庭腐败,寒山子一家“不觉大流落”,这个时候的寒山子整天只是为了柴米油盐而疲于奔命。

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由于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寒山子决心奋发图强。抛绝红尘境,常游好阅书。希望能借科举制度跻身政坛。

尽管他有“白鹤衔苦桃,千里作一息,欲往蓬莱山,以此充粮食,”的美好愿望,但读书带给他的并不是饱暖的生活,而是,“未达毛摧落,离群心惨恻,却来归旧巢,妻子不相识”的困惑,以及“徒劳说三史,浪自看五经”|的慨叹。

世态的炎凉,骨肉的疏离,寒山子带着对美好未来的百般憧憬,开始了自己上百年的游历和隐居生涯。

遁迹寒山子的世界里,即使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以山果、野菜充饥,也可从胸中飘荡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快乐歌吟:“寒山深,称我心,寒岩深更好,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气通,明月照,白云笼,……”寒山成了无可比拟的好地方。在这里,或卧岩石或倚古松,晒晒太阳,读读古书,我自遁寒岩,快活长歌笑,快哉何所依,静如秋江水,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能像寒山子这样,在山水中注入如此深厚的佛道意念、隐逸思想和对大自然如此强烈热爱的,可谓前无古人。寒山是寒山子的寒山。可以说,因为寒山子,唐代诗文中本来显得模糊的“寒山”意象在后人眼中才变得清晰而有质感; 因为寒山子,赋予山水美学、宗教、哲学多种意象的民族审美传统才得以进一步完善。

细读寒山诗,你不难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平常人,有血有肉,可亲可近。

他也曾思念妻子:去春鸟鸣,此时思弟兄,哀哉百年内,肠断忆咸京,他也曾思念弟兄:南方瘴疠多,北地风霜甚,魂兮归去来,食我桑园葚,他也怀念家乡:此处闻渔父,声声不可听,令我愁思多。晚年,他去寻访故友,故友却相继离开了人间,他也为此心凄怆。

每当我洞察到他平常入世的一面,就更加敬佩他超脱出世的一面。静心宁神慢慢品味寒山诗,你自然会感觉他不再是文殊菩萨下凡,也不再是和合二仙,而是你我读书时的一个朋友,一个长者,一个生命的导师。如此,我似乎更能够理解什么是隐逸文化,什么是高尚操守,什么是生命的绝响?

隐逸文化被历史尘封很久,以至于今天的人对隐逸二字已经陌生。在唐代,隐士广为人知。那些道德情操高尚、蔑视世俗功名利禄,从而隐姓埋名、远离世俗纷争的人。为保持高尚操守而放下功名利禄,志守清贫的人,自然而然受到人们的尊敬。但世俗社会一直在质疑:除了传说中的极少数人,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人吗?卢藏用隐居终南山,最后还是忍不住诱惑,应召做了朝廷的官,为此受到社会的尖刻嘲讽,落下了“终南捷径”的千古笑柄。是什么,使寒山选择了隐者之路而义无反顾呢?是痛心疾首的情感创伤,个人理想的残酷破灭,还是世事无常?寒山子隐去了自己的一切,世人无从知晓。

读寒山诗,如同与先贤哲人对话,寒山子把隐者之路的满途艰辛化作了他诗篇中的无限美景和快乐,因为他有着和有佛祖一样参透生命本质意义的崇高信仰。

寒山子,是唐代奉献给中国文化的令人崇敬的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

中国的圣贤推崇“达则兼济天下,穷亦独善其身”,即使无力改变现实,也绝不与现实中的丑恶同流合污。现实具有巨大的挟持力量,独善其身何其难也。寒山诗中寄托了现实生活里弱势者的梦想,只要人类社会还缺陷着、丑陋着,寒山诗就不会失落。

人是精神的生灵,肉体生命既不可永存,上帝又不存在,那么人活着到底为什么?生命的意义到底又在哪里?寒山的木屐声敲响人生哲学的峰巅,一声声,叩问着人生根本的因而也是终极的问题。

寒山诗是对世俗价值观的质疑,是对世俗人生观的拷问:人到底该如何活着?怎样活着才有价值和意义?寒山似乎参悟了这一切,走出了迥异于众人的一条路,在路的尽头,他留给后人的却是一个千古难解的大谜,连寒山子的真实姓名都无从考证的大谜。也许,这就是寒山子要昭示给我们的答案:生命,在物质的意义上是无足轻重的,哪里人,到哪里去,怎么生,怎么死,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怎样活着,做怎样的人。

很多年了,每有心绪不好或者怀想大自然时,总会拿起寒山子的诗来,读着读着就走进了天台山……

 

 

①禅者,非常洒脱自在,像没有系住的舟船一样,东南西北航行,不为人情事物所拘。

过去有两个沙弥,分别住在东、西二寺,每天都到市场买菜,东寺的沙弥较懂禅,有智慧;西寺沙弥比较不懂禅,没有智慧。两个沙弥买菜时,常在路上碰见。西寺沙弥就问东寺沙弥:「你到哪里去呀?」「风吹到哪里,我就到哪里。」西寺沙弥不知如何接下去,回去问他师父,师父一听:「你好笨哦!你不会问他:假如没有风,你要到哪里去?」第二天,两个沙弥又碰上了,西寺沙弥就问:「你今天要到哪里去?」「我的脚走到哪里,就到哪里。」西寺沙弥又不知如何是好,回去一说,他师父就骂他:「你好笨哟!你不会问他:若脚不走,你到什么地方去呢?」第三天,两个沙弥又相遇,西寺沙弥得意洋洋地问:「限!你今天要到哪里去?」「我到市场买菜去!」

东寺沙弥不为时空意念所拘,智慧真是千回百转,各样的话尽皆可以阐妙谛!

「一住寒山万事休」意思是说:你技高胆大,更要责无旁贷,不迟疑,不犹豫,一住寒山道场,就要万事放下。

「更无杂念挂心头」既已放下,就不要再计较人间得失、顺逆、好坏,一心一意朝真理的大道走下去!

「闲书石壁题诗句」,尽管逍遥自在的画画、写字、作诗,随缘放旷,任运而行。在今天这个种种法律规制,种种束缚的社会里,我们若有古代大德那种「任运还同不系舟」的人生观,该多么自在呀!

②这是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大师的一首诗。禅宗有句话叫“本地风光”,这个本地风光比喻我们每个的自性光明本来具足,我们原本的佛性如如不动。只是一直在碌碌无为心外求法而已,当我们的清净自性完全显现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事情去忙碌呢。

《金刚经》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心能转境,万事皆休。心随境转,烦恼重重。六祖大师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悟道的人放下一切执着,不会被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虚妄事物所迷惑。得失、荣辱、顺逆等等二元对立的世俗观念,不会挂怀。正所谓:一丝不挂,了无分别。二六时中,用功办道,须臾不离。又以清净自性起般若大运,真正的得大自在、大解脱,真正是个“无所事事”的闲人,因为心里没有痕迹,纤尘不染。

正是这种心境,才可以做任何事情,千变万化,佛性无形无相,才能显现出世间万象。原本一块枯石,在上面提上几笔诗句顿时显得妙不可言。庭前柏树子,烦恼即菩提,于五浊恶世间任运自如,而不造作,好像没有系绳索的扁舟一样,自由自在。这便是一个真正的禅者的洒脱超然,不为人情事物所拘,有缘即住,无缘即去。

③富贵的时候疏远的亲戚朋友也会前来相聚,不是感情有多好只不过是来了就能得到够多的钱粮。贫贱的时候即使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也会远离,并不是因为没有兄弟。还是赶紧从名利场抽身归来吧,招纳贤才的馆阁还没有开启。漫无目的行走在长安的朱雀街头,哪怕踏破了皮鞋底也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④茫茫尘世,岁月悠悠,轻叹流年,几十年匆匆岁月,弹指一笑间。流年似水,流走了风尘间曾经染指过的兮兮岁月。风雨飘摇里,几度阴晴圆缺,生命太过短暂,生活又太过繁杂,我们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或许都是在等待中不断的守望,我们一个人独自降生到这个世界,最后还得一个人独自默默地从这个世界消失,化为灰烬,化为尘埃。来时一无所有,去时两袖清风,留给世人的只有浅浅笑谈而已。

生活在凡俗的尘世间,每个人都很难摆脱世俗的烦扰、情感的纠结、是非的困惑,我们有时很想让自己真正地变得脱俗,远离烟火,远离尘世间诸多爱恨情仇的束缚,能够大彻大悟,看破红尘,不理恩怨是非,逍遥自在,可是又有几个能真正做得到呢?

百年岁月,几经跌宕起伏,几经风霜雪雨,最后能够留下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人生如朝露易逝,百年转瞬即前尘,找一个能让自己好好活着的支点,找一个能让自己这如朝露般的人生更加精彩的支点,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遗憾,少一些怨言。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得到了荣华富贵,鲜花和掌声;有的尝尽了苦涩,受尽了苦难。其实,现实生活对每个人都是一样,时间在公平中前行,社会在竞争中前进,人生在磨砺中成长。所以,困难也好,成功也好,顺利也好,挫折也好,它不会厚此薄彼,都是对每个人素质、能力、生命质量的提纯和升华。

人生百年,过客匆匆,轻松愉快,开心快乐才是我们生活的主题。负重前行,就无法欣赏沿途的美景;心头总是笼罩着阴霾,就不可能享受温暖的阳光;内心充满了怨恨,我们就无法获得幸福的生活。放下荣辱,放下贪嗔,放下嫉妒,放下怨恨,放下偏执,放下毁誉,放下悲伤,放下苦恼,放下一切烦恼,放下一切忧愁,放下生活的风风雨雨,放下岁月的苦辣酸甜,放下欲望,放下艰难的执著,放下痛苦的追求,放下就是抛弃心灵的污垢,放下就是解脱,放下就是自由,放下就是快乐。

我们生活在人世间,没有事事如意的人生,一切聚散离合、是非得失本是人间常事,在这纷纭莫测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收放自如,拥有一颗平和的心,一切都变得那么祥和与美丽。在人生旅途上,不管工作、生存环境多么艰辛,只要自己珍惜人生,珍爱生命,卸载背上名利、地位、情欲、人情等诸多重负,简约而行,保持一颗轻松的心,给庸俗的日子以诗意,给沉闷的空气以清新,让生命之舟满载着歌声、笑声和阳光,去享受生命旅程的乐趣。

百年人生一过客,雁来雁去一首歌。人生如梦,繁华转头尽成空,短短百年,我们不过是这百年人生的一名匆匆过客,无论苦辣酸甜,无论喜怒哀乐,也无论成功失败,自己要始终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如果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能够给人们留下最美好的东西,那我们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多么幸福、多么有意义啊。真正的快乐是与人同乐,最大的快乐是给人快乐,当我们学着慢慢地与生活讲和时,我们的脸上会洋溢着温暖的笑容,我们每天也会有愉快的心情!

⑤这首诗告诉我们寒山归隐寒岩的时间;他的归隐地是寒岩所在的天台“寒山(即寒石山)”。确定了寒山的活动年代“元和说”,联系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中提到寒山:“唐元和中……寻游天台寒岩”的具体年代。“唐元和中”亦即寒山30岁归隐时相对应的年代。

唐宪宗元和年806——820,元和中约813年。寒山“出生三十年,今日归寒山”,也就是说,寒山30岁时即宪宗元和八年(813)。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寒山生于德宗建中四年(783)。

寒山归隐的原因,一是:“年可三十馀,曾经四五选”而不中,“急须归去来,招贤阁未启”之无奈;二是:有感于“那堪数十年,亲旧凋落尽”之不堪。于是毅然与拾得一同上了天台山。

在《寒山诗集》中,“他的很多诗作描写隐居寒岩的生活和感受,堪称实录”。〔6〕如:

“栖迟寒岩下,偏讶最幽奇”、

“卜择幽居地,天台更莫言”、

“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

“我闻天台山,山中有琪树”、

“寒山栖隐处,绝得杂人过”、

“寒山唯白云,寂寂绝埃尘”等等。

道出了寒山之于天台、寒岩居留时间之长,感情之深。

他的故里任县双蓬头村的“天台寺”之名就来源于寒山隐居之地。

清乾隆四十六年碑记曰“夫天台者,山名也”。

⑥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两位继丰干以后的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

我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谊,便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至清代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⑦拾得答道:“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意思是:“即忍耐对方,谦让对方、任由对方发展、远离对方、耐心相迎对方、敬而远之对方,不理对方,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过几年在看对方的状况(此讲因果)。”

人生在世,不见得事事计较针尖对麦芽。因为事实上采用对抗式的心态及方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面对问题,即忍让对方让其放任其随波逐流,而自己选择规避忍耐,当然见面还是要保持有一定的礼貌和起码的风度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的基本涵养;

由此一来,对方过激的言行举止自然会受到一定的恶果,佛学讲因果就是这个道理。即善恶到头终有报。因此整句在阐述逆来顺受的人生哲理。

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因此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清朝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追封为“和合二圣”,与丰干合称为“国清三隐”。寒山子,又名贫子,经常栖身在天台山始丰县西的寒岩幽窟中,因此被称为寒山子。

由于身居寒岩,饮食无着落,所以常到国清寺,向厨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饭吃。拾得的身世不详,据说他年幼时被人遗弃在赤城道侧,恰巧被正在经行的丰干禅师发现,带回国清寺中,因此名为拾得。拾得原来担任斋堂的行堂工作;

一日忽然兀自登座,与诸佛像对坐而食,口中嚷着:“憍陈如!你这声闻小果啊!”旁若无人地比划着筷子,呵呵大笑,因而被改派到厨房洗碗碟,正因为如此的因缘,他才有机会把剩下的菜肴装在竹筒里,给寒山来取用。

寒山来寺时,或在廊下踱步,或者对空谩骂,总是容貌枯悴,衣衫褴褛,头上经常戴着桦树皮作成的帽子,脚下则穿着木屐,然而在他的怪异言行之中,似乎蕴藏着许多佛理。有时候,其荒诞行径惹得寺僧不耐,拿杖棍逐赶其,其也不以为意,反而拍拍手,呵呵大笑而去。

这段佛语我非常喜欢,曾多次将它抄在日记中,抄在写字台前的台历上,因为它对我的为人、做事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寒山是唐代的一位非常知名的高僧,苏州的寒山寺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寒山与另一位高僧拾得的这次闻名四海的对话,在我国佛教历史上历久不衰让后人至今赞叹不已。这是一次智者之间的问答,表现的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寒山拾得的对话,两两对着理解就好了啊。
谤我者忍他;
欺我者让他;
辱我者由他;
依此类推,然后过几年之后,这些原来如此对待你的人,他们就不会这样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对你了。因为你的态度,他会被你感化,就是如此。

所谓逆来顺受就是这样,这是人生处世的道理,很有智慧的。不是什么东西别人看不上你,你就也一定要和他对着干,瞧不上他,这都不是正确的态度,不是有智慧的态度,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有涵养的包容他,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有水平的人,都是能忍得这种轻贱你的态度的,何况外人看来是忍,他们本身都不会觉得,这才是君子的境界,宰相的肚量。

⑧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

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

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注:以上信息如有错误或侵权,请及时反馈信息,本站将作调整或删除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网址:http://www.yaqhjy.com

邮箱:369489269@qq.com  微信:PXD963066

手机:18267661956  13659523068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数据库

浙江天台庞学栋搜集整理转载

2017.8.12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注:1.本网站内容系同行内部交流信息,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2.本网站所有信息版权归原创版主所有。信息中如有侵权,请与本网站联系,需转载者请注明出处。
3.本网站由西度数码、谷歌网络、学做网站论坛、遗安文化研究中心后台支持。
4.欢迎各地同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同时欢迎投稿推送,原创本网站给予适当奖励。
5.本网站通讯:手机:18267661956 13659523068 邮箱:369489269@qq.com 微信:PXD96306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Copyright © 2012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登录后台|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