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 ——庞家寨之来历
作者:王春生 编辑:程程
2020-09-11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数据库
浙江天台庞学栋搜集整理转载
2021.3.16
庞家寨东临宽敞绿茵的滨河西路,逾路则是由北向南而流的汾河,并与小店区隔河相望。西邻北南走向的大干渠及唐时晋阳城演兵场故地,并与东城角村耕地接壤。南接东西向的七三公路,隔路又与北瓦窑、梁家寨的土地相壤。东南近处一座景观式的横跨汾河东西两岸的通达桥气势恢宏。北与古寨村别墅为邻。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交通便捷、村容整洁、生活富足的晋源街道的一个村庄。
据村中耆老讲述,庞家寨聚落滥觞于赵宋堕毁晋阳城的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之后的北宋中期。最早定居于此地的是一户庞姓人家,后又迁徙来姓陶的一家住户,成为庞、陶两家稼穑生活、繁衍生息的聚落。故此聚落以庞姓为名,称其为庞家寨,历元、明、清到民国年间,又有赵、杜、成、程、原、范、常、罗等姓氏携家陆续迁徙而来耕种收获、建房立业,代代相袭。到1949年全国解放后,全村共150户、700余人。可庞姓之家确无一人,但有其一脉,在清光绪三年灾疫后,迁徙到汾东的南格村定居生活。
事实上,在宋中期立聚落之人虽是庞姓,可庞家寨之名,确与太原县历史沿革中,始于明代的军屯而形成的“九营十八寨”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明洪武、永乐年间,实行卫所屯田制度,当时,太原县先后驻左二卫军屯、后军一卫屯田,屯田的总面积约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庞家寨屯驻一个百户所,卫军和随军家属约300余人。屯田军丁可领到政府发给的耕牛、种子和农具。头几年不纳税,后来每亩纳税一斗,余下的供应军粮。军饷由官府按月发给,有家的军丁每月发粮一石,盐二斤。无家的军丁发粮六斗,盐一斤。随着明王朝政权的腐败,军屯制也每况愈下,庞家寨屯军也同其他营寨屯一样,不堪被所官吏虐待和剥削,逃亡者十之八九,军屯制名存实亡,剩下的军屯家属形成了一个自然村,与原有庞家寨聚落东、西分置。之后随着两个自然村之间,村民间的通婚、往来、守望相助,最终合二为一。在明嘉靖年间形成庞家寨村庄。
形成庞家寨村后,村民们为满足其精神依托,便陆续在村北、村中集资庀材,建起了观音堂、三教寺、老爷庙(关公庙)、龙王庙、白雨大士庙、南海大士庙、五道庙等释道寺庙,以供本村和邻村人祭祀、庙会、祈雨、求子、许还愿等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现多数寺庙已废毁,只剩村北的观音堂、三教寺和村中的五道庙倾诉者历史的沧桑,见证者村庄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及今,按照党的“三农”惠民政策,庞家寨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村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村容村貌一天比一天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迄今的40多年中,庞家寨村依托特有的地理、交通、土地肥沃等优势,传统农业、设施农业、现代农业、民营经济等齐发展,使得占地650余亩的村庄,形成了东西一条街,南北五条路的脉络。街巷硬化、绿植打扮、改水改厕、煤改气供暖做饭,使全村现538户、2532人过上了城市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现今的庞家寨村,正抓住太原市列入其城中村和晋源区百村景区化带来的机遇,在2135.6亩的耕地上谋划着新的发展蓝图。
注:以上信息如有侵权,请及时反馈信息,本站将作调整或删除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网址:http://www.yaqhjy.com
邮箱:369489269@qq.com 微信:PXD963066
手机:18267661956 13659523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