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湖商:南浔庞家 纷飞于战火与艺术之间
湖商·湖州在线
发布时间:2008-11-26
来源:文/本刊记者 吕国祥 整理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数据库
浙江天台·始平学栋搜集整理转载
2016.8.19
从新修《南浔镇志》中可以得知,南浔在鼎盛时期拥有大规模园林20多座,经过百年风雨洗礼之后仍旧留下来的尚有多座,如刘家花园“小莲庄”,张家花园“适园”等等。当年与张静江“东园”仅一墙之隔的乃是一座坐北朝南、前临东大街、后达洗粉兜、面积达20多亩的园林,那就是“宜园”,它的主人是在中国经济史上曾经叱咤数十年的南浔庞家,于是,南浔人习惯称它为“庞家花园”——虽然如今已无法再现当年的繁华景象。“春宜花,秋宜月,夏宜凉风,冬宜晴雪。景与兴会,情与时适,无乎不宜,则名之日宜园也亦宜。”晚清大诗人朱疆村所作的《宜园题词》如此形容它的四季情调。在这样一座江南园林内,将会有什么样的人物穿过两扇大石库门中间走向我们?
历史告诉我们,从那石库门中走出来的,不仅有商业上的奇才,还有艺术上的巨擘以及政坛上颇具影响的人物,他们共同完成了南浔庞家的传奇历史。
庞家事业的开创者
位居南浔“四象”之一的庞家可能是四大家族中资料最少的一家,除了一些来自正史和家族的书面资料之外,经常要用到流传在南浔人中间的口头资料,无论准确与否,都是为了说明庞家的显赫历史的。
根据一些“老南浔”的说法,庞家的先祖乃是宋末元初的庞朴。
庞朴,字夷简,人称“五湖狂叟”。其祖先系单州人,高祖庞谦孺,官太常博士,宋南渡寓游湖州。庞朴少年时就有才名,宋末补春秋弟子员。平章贾似道闻其才,聘为塾师,庞朴拒之,因此得罪于贾,被贾禁锢,不准庞应试。元初,忽必烈派行台御史程钜夫征召南方名士,庞朴婉谢,但仍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庞朴在参与修成宋、辽、金三史后,称疾引退,归居南浔,以诗书自娱,过淡泊生活,并与赵孟頫、陈孚咸酬唱。但庞朴是否南浔庞家先祖,目前尚难定论,因为庞朴以后这一家族的情况无法查考。
如今所知的庞氏家族的开创人物乃是祖籍绍兴庞云镨1833—1889)。庞云镨年幼时即在南浔读书侍奉母亲。1843年上海开埠后,洋商大购南浔辑里丝,丝价步涨,业丝成为发家捷径。庞云镨15岁时去镇上“八牛”之一陈熙元的“陈裕昌丝行”当学徒,满师后已通晓蚕丝经营之道,以及品评丝质优劣的技术,他遂以小本贩运牟利,逐渐积累资本。
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从苏州进驻南浔,南浔富商多避居上海,庞云镨也奉父命避居沪上,从事丝业。然而几个月后父亲便去世了,于是回南浔料理父亲的丧事。
开始的时候,庞云镨与镇上人张氏(张源泰丝行主人)、蒋氏(蒋元春丝行主人)合伙,在丝行埭开设丝行。由于他善于经营,“丝大售”,发了财。但由于庞云镨独揽大权,合伙人妒忌其经营才能,最终撤资散伙。庞云镨就独资经营,在上海泰康里设庞怡泰丝号,为行庄,专与洋商搞出口贸易;在南浔丝行埭设庞怡泰丝行,为坐庄,收购转运,并亲自在上海与洋商打交道,探询国际丝市动态和丝价起伏,根据上海丝市的盈虚,嘱使南浔坐庄进退。因信息灵通,经营有魄力,不数年家产暴发,成为财主。
在庞云镨的丝绸生涯中,有一个重要人物的出现影响了他的从商理念,那个人就是杭州大资本家胡庆余堂国药店老板,人称“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在长期的交往中成了莫逆之交。
胡雪岩有雄心囤积蚕丝,与洋商竞争,约庞云镨合作,大量收购湖丝,庞为其收购。
庞云镨还仿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在南浔开设规模较大的庞滋德国药号,与胡庆余堂挂钩,设药栈和制药工场,供应饮片和成药,并有名医坐堂处方。又因与张颂贤有姻亲关系,致富后仿张家经营酱园,开设的“庞怡泰酱园”附有酿造和加工作坊,与张家的张恒昌酱园同是南浔最大的酱园。
后来胡雪岩因囤丝受到丝货壅滞、洋商抑价的影响,几至破产,而庞云镨只是转手代购,毫无经济损失,却从中捞到一笔大利。有了胡雪岩的前车之鉴,庞云锴从此不再经营蚕丝,并告诫他的儿子说:“白老虎可怕,莫再经营蚕丝。”
胡雪岩结识左宗棠后,曾受托向洋商购买军火,以镇压太平军、陕甘少数民族起义及征讨新疆。庞云镨因熟识一些洋商,受胡雪岩之托与洋商接洽,从事军火生意,从中获得暴利,进一步扩大了庞家财富,成为“四象”之一。
庞云镨致富后,买田地,辟宗祠,并在南浔东大街建大住宅,前临街,后沿栲栳湾。此外,庞家在江苏的吴县、吴江,浙江的绍兴、萧山购买大量田地。
为了光耀门庭,庞云镨曾以他儿子庞元济(字莱臣)的名义捐献十万两纹银,所谓赈捐豫直灾情报效,由李鸿章奏奖,光绪十七年(1891)得慈禧太后恩旨,特赏庞元济一品封典,候补四品京堂。庞云镨于光绪十五年(1889)病逝,恩赠荣禄大夫、光禄大夫、刑部江西司郎中,终年57岁。
庞云镨死后,留给了后人一份庞大的家业,由于其为义济10万两银子赈灾,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他的两个儿子受到了朝廷的封赏,次子庞元济补博士弟子,例授为刑部江西司郎中,特赏四品京堂,而庞元济之弟庞元澄却拒绝了例赏,改字为青城,青者年轻,并寓“青出于蓝”之意,倾向于反清的革命派。
于是一个庞大家族的后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
大纶丝厂旧址
商艺双绝庞元济
无论在商业上还是艺术上,庞元济(1864-1949)都算得上是奇才。
在商业上,庞元济是浙江民族工业的开创者之一。
庞元济继承父业在南浔经营庞滋德国药号和庞怡泰酱园。
光绪中,他曾去日本考察实业,获悉法国里昂丝绸市场畅销日本匀细厂丝,价格也高,辑里丝虽色白质韧,但粗细不匀,已降为杂用丝。他认为如能设厂改缫细丝,辑里丝定可胜过日本丝,回国后不遵父亲“白老虎可怕,莫再经营蚕丝”的遗教,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杭州丁丙合资30万两,在杭州创办世经缫丝厂,次年又与丁丙合资8万两在塘栖创办大纶制丝厂,1928年扩资改为崇裕丝厂,同年集资12万元创办南浔机器缫丝厂。此外,庞元济也涉足棉纺业,于1896年在杭州与丁丙等集资40万两,在杭州创办通益公纱厂,这是当时杭州最大的企业之一,1902年转让给李鸿章儿子李经方接办。1918年庞元济等发起创办“浔震电灯有限公司”。在上海等其他地区,庞元济也大量投资近代企业。1906年他在上海创办龙章造纸厂,这是当时上海惟一一家造纸厂。他还在上海收买外商正广和汽水公司大量股票,投资中国银行和浙江兴业银行,并在苏州办纱厂和印染厂。庞元济还在杭州、苏州开办典当,在苏州、上海拥有大量房地产。原上海牛庄路的“三星舞台”(后改名为中国大戏院)和成都路都有他的产业。如果庞元济仅仅把家族产业做强作大,那他在历史上的名声最多也不会超过南浔“四象”之中的其他几人,成为一代商人而已,而使一个家族发展壮大并且成为一代世家的,往往是其在多个领域中皆作出重要成就的,这也是一个家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面临的转型问题,南浔“四象”后人皆以艺术品收藏入手,庞元济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他实现了收藏上的成功,是我国近代最大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尤以收藏书画之富冠于江南,尽其毕生精力和财力收藏和保护了我国许多绘画艺术珍品,为二十世纪中国五大收藏家之一。
庞元济“嗜画入骨”,他说:“每遇名迹,不惜重资求购,南北收藏,如吴门汪氏、顾氏,锡山秦氏,中州李氏,莱阳孙氏,川沙沈氏,利津李氏,归安吴氏,同里顾氏诸旧家,争出所蓄,闻风而至,云烟过眼,几无虚日。其间凡画法之精粗,设色之明暗,纸绢之新旧,题跋之真赝,时移代易,面目各自不同,靡不惟日孜孜潜心考察。稍有疑窦,宁慎毋滥,往往于数百幅中选择不过二三幅,积储二十余年,而所得仅仅若此。”这段话很能说明他藏品的来源、收藏的时间、选择的精审,以及考辨的用心。同时,庞元济喜欢书法,更酷爱绘画,山水近法倪入黄,远宗董巨;花卉则以南田为宗,对我国传统绘画艺术有很深的造诣,尤精鉴赏。光绪二十五年(1899),他在南浔东栅建“宜园”。园之构筑,颇得画意,园中有“半画阁重楼”。宅内藏画之室,名日“虚斋”,并以“虚斋”为其号。
庞元济心气极高,一般藏品不屑人目,然对货真价实之物,则重值不吝。世传他曾与吴湖帆等海上名画家宴于酒店,吴湖帆眼尖,发现一落拓文人腋下挟画轴从檐下匆匆走过,遂急急追去,原是久闻盛名的元人之作,号称“十七笔兰”(仅用十七笔画就的兰花图),遂以500元当即买下。庞元济闻之,悟出自己所储之作为赝品,于是力求吴氏割让,任其开价多少,定要收为己有,吴湖帆执拗不过,只好让之。庞元济还招贤了一批富有艺术才华的书画家协助其工作,如陆廉夫、张砚荪、张唯庭、张大壮、吴琴木、邱林南等等,其中张大壮19岁起就为他管理书画,长达十年之久。
在收藏之余更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把一生收藏心得著录成书,成为后人鉴别艺术品的宝典。清宣统元年(1909)编《虚斋名画录》16卷,共录收历代藏画538件,起自唐代,止于清代,分列卷、轴、册页三类,按时代先后为序,每种详记纸绢、尺寸、题跋及印章,凡题跋之高宽、钤记之位置、文字损蚀或讹脱处,悉照原本备载。16年后,庞元济据其后来陆续所得,又编《虚斋名画续录》4卷,补录后收入画200件(包括补遗6件),以朝代先后列卷、轴、册页三类,体例大致同前。1915年,庞元济为参加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又印行一册《中华历代名画记》,精装本,中英文对照,著录自唐至清代所藏名画(卷轴)81件。又收《名笔集胜》4册,内录唐至元代名画48幅。其著录的国宝级别的收藏品数不胜数,据悉,目前已查录流失海外的中国历代名画多达2.3万件,庞虚斋两录与《中国历代名画记》或可为广泛搜寻中国历代名画的下落提供相关的线索。1949年,庞元济离开人世,在他逝世之前,曾将家藏书画作为遗产分成三份,由其后代继藏。上海博物馆初建时,曾购得其中一房的藏品。其子庞秉礼将家藏宋代朱克柔的缂丝作品《莲塘乳鸭图》捐献给上海博物馆,被视为该馆精品之一。庞元济的另一后人庞增和在“文革”前他家仍存有不少其父遗藏。据其女儿庞叔令说,庞增和生前在两个地方向国家捐赠书画和文物:一处是1959年、1962年向南京博物院捐赠古画137件,116种,共257幅;另一处是1953年、1959年向苏州博物馆捐赠书画文物39种,其中书画34种。庞叔令说,她和母亲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捐赠的收据凭证。由此可知,富甲江南的虚斋藏品,目前主要“落户”在三个地方,即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和苏州市博物馆,以及美国的一些博物馆和艺术馆。
虚斋名画录
可以说,庞元济是继承和发展了家族在经商上的巨大成就,经过对艺术品的贡献升华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而庞元济的弟弟庞元澄却走上了一条与其迥然不同的道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
从现有的史料中,我们无法判断庞元澄是否有其先祖以及兄长一般的经商头脑,但从他二十岁那年显示出来的非凡气概使我们充分了解到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危机感的有志之士。
庞元澄(1875—1945),字清臣,光绪二十一年(1895)秀才。因其父庞云镨望子成龙,向清廷献银10万两,作为赈捐豫直灾害报效,受慈禧太后恩赏庞元济官职时,庞元澄却拒领例赏,改字为青城,青者年轻,并寓“青出于蓝”之意,倾向于反清的革命派。
庞青城与南浔“四象”之后的张静江为姑表舅甥关系,他们从小往来密切,向往民主。由于庞家在经济上的强大优势,使其有机会接受到新文化新思潮的影响。
光绪二十四年(1898)“百日维新”失败了,但新思潮已冲击了封建统治,废科举,教育从新,兼习西学。庞青城随兄庞莱臣赴日本考察回国后,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独资创办了浔溪公学,建校舍于南浔镇东栅上塘原“宜园”(庞家花园)的东邻,聘杭州名流、清末维新派人士叶翰为校务主任,教师中多佼佼者,如山阴的杜亚泉、绍兴的邵力子,安徽的周梅泉等。为南浔最早的中学堂,原国民党要人朱家骅、张乃燕及新闻学家黄远庸等均曾在该校读书。不久,他与兄庞元济提倡西医,在浔溪公学原址办起了浔溪医院,聘吴钰(彦臣)为院长,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的杨辑五为副院长兼外科主任,南通医学院毕业的郁冠球为内科主任。因设备较全,医疗上乘,收费低廉,为病家称颂,成为江南水乡颇有声誉的乡镇医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捐款支持马相伯为抗议帝国主义势力干涉我国教育,创办复旦公学(1917年改名复旦大学),青城列名复旦公学劝募公启。
张静江在巴黎认识孙中山之后,便把自己的舅父庞青城推荐介绍给孙中山,并发展为同盟会会员,建议孙中山日后去上海活动时,可住在庞青城的家里,庞青城的别墅在上海英租界戈登路7号(今江宁路336号),雇有白俄保镖,比较安全可靠。后来孙中山与宋庆龄到上海就住在庞青城的家里,庞青城精心接待保护孙中山,并捐巨款支持革命,与孙中山建立了亲密关系。他的家也成了革命联络点,一度成为同盟会财政部的临时办事处,当时辛亥革命要人,如黄兴、宋教仁、于右任、戴季陶、许崇智、孙科、叶楚伧、周柏年、蒋介石、吴铁城等经常出入,他是同盟会上海支部核心人物之一。
庞青城结识孙中山之后,不仅在经济上支助孙中山,而且也直接参与了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胜利前夕,张静江受孙中山之命,从巴黎回到上海,与宋教仁、廖仲恺、陈英士、蔡元培、周柏年、周佩箴等人,在上海公共租界马霍路德福里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庞青城是重要成员。
清宣统元年(1909),浙江咨议局成立,庞青城当选为议员。宣统三年,为光复上海和杭州,陈英士、王金发、蒋介石组织敢死队,分别攻打上海江南制造局、杭州军械局和浙江巡抚署,庞青城出巨资支助。据南浔林黎元老先生说,为攻打上海制造局,敢死队所需费用,一半由庞青城支助。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危,庞青城应召前去探病,始终侍候在侧。据说孙中山病逝后,庞青城是主祭人。孙中山丧事处理完毕后,庞青城就在上海做寓公,不问政治,潜心于书画碑帖,鉴赏奇石。他工书法,爱好藏书,辟室自题“百柜楼”,与文化界知名人士梅兰芳、徐悲鸿、吴昌硕等往来,徐悲鸿为其作骏马图祝寿。但当庞青城的好友辛亥革命元老居正被蒋介石囚于上海龙华某地时,庞青城亲自出力营救,并得以释放。据青城之女庞莲回忆:“到晚年时,父亲精神不正常,所有‘百柜楼’的藏书,全部由我大弟卖给了上海同济大学文学院(50年代院系调整时并入复旦大学),所有碑帖也被大弟卖了。在我十多岁时,父亲要我为他抄这批古书的目录,这事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到现在也忘不了。”在晚年,他终于与自己的兄弟,中国书画收藏界的巨擘走到了一起,成为了真正的兄弟。1945年庞青城病逝上海,终年71岁。
一个家族的背影
大河汤汤,从数万年前流向数万年后,支持其在历史中绵延的是周围无数细小的支流以及上流带来的强大推动力;一个家族也是这样,要成为“数百年世家”,也必须有源源不断的人才相继涌现,共同推动家族的巨轮不断向前。
庞元浩(1881—1951),字赞臣,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秀才,为庞莱臣、庞青城的堂弟,他是庞氏家族在公益事业上的总代理人。
民国14年(1925),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就读上海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的南浔青年学生,回故乡创办私立南浔中学,得到庞元浩的大力支持,并出任校董会的副董事长;抗战胜利后,因董事长张静江侨居国外,由他代理董事长职务。
民国10年(1921)8月,南浔镇商会正式成立,庞元浩被推举为会长,成为旅沪南浔富绅在家乡的总代理人。
民国11年(1922),湖州、南浔士绅会同商会重修荻塘,全长72里,改为石砌,庞元浩被举为南浔修塘事务所的负责人。他得到了上海南浔公会的支持,由南浔公会负责募集资金,庞赞臣负责修塘事务。修塘共支费用83万余元,南浔镇负担了一半的费用。
民国13年(1924)秋,军阀混战,浙江督军卢永祥与江苏督军齐燮元,为争夺地方利益,发生了江浙齐卢战争。苏军白宝山的部队在南浔过境,要钱要粮。民国15年(1926),北伐军攻入闽、浙,大批孙传芳败兵在南浔过境,勒索巨款。经庞元浩的策划和应付,以及上海南浔公会的支援,前后共支出了12万元,南浔人民才得免受兵灾。
他又是庞元济创办工商业及其他事业的代理人,出任上海龙华镇龙章造纸厂、浙江塘栖镇崇裕丝厂的总经理。1922年参与创办浙江典业银行,并长期任总经理(董事长为湖州陈其采)。
1937年上海抗战爆发后,庞元济将龙章造纸厂的机器设备拆迁运往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35年(1946)在南浔办起了一所公立医院。1951年病逝,终年7l岁。
庞天笙,曾历任苏州总商会会董、副会长、会长等职。原在南浔镇庞家祠堂旁有住宅一所,后门与宜园相通,抗日战争时被毁。据庞家后人说,庞天笙为当时庞氏家族族长,有二子,其中一子为庞奉之,有二女二子:其一女庞左玉(1915——1969),又名庆昭,别署瑶草庐主,1934年毕业于上海艺专,后从郑曼青学习花卉。其画精于花卉、虫草,风神秀雅,笔致工稳,吸取恽寿平、毕岩设色与写生技法,常为搪瓷工艺品绘制画稿,受到群众欢迎。庞奉之另一女庞景瑛为原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丁善德的夫人,也是学音乐的。庞奉之的两个儿子,一子为庞其祝,原在上海银行工作;另一子为庞其方,解放前在同济大学为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后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后留苏,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国内高速离心机方面的专家。
庞天笙另有一子为庞君度,生有四子,依次为其扬、其振、其捷、其伦。长子庞其扬,解放后参军,回浔后曾在原南浔联合医院工作。其子庞元平,生于196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后在中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获硕士学位,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现在美国从事药物设计,已收入《美国名人录》。三子庞其捷,1942年生,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华西医科大学教授、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总工程师。小女儿也从事药剂研究,24岁获硕士学位后赴美留学。
宜园内景
庞氏支流巨大,尚有多人在各自的领域中展示才华,因为文本所限,无法悉数收入。
庞家花园昔日繁荣景象
最能体现江南豪富们生活环境的是他们栖息的地方,在他们富甲一方之后纷纷建设自己的花园式园林,在今天,即使留下来的遗迹都能成为一道景观,在100年前,庞家的“宜园”称得上古镇园林的一个代表。
据后人考证,他的位置乃与张静江的“东园”仅一墙之隔,前临东大街,后达洗粉兜,可见当时的芳容景象。
对原先园内的景观记录,据后人记载如下:
宜园沿街大门是粉墙黛瓦的两扇大石库门,上有砖刻隶书“宜园”两字。整个园林分两大部分,前部分是亭台楼馆,长廊曲折;后部分有一长方形的荷花池。入园门走长廊,可见很多石刻碑帖嵌镶在廊壁间,其中有况周颐撰文、郑孝胥书的《宜园记》及赵孟頫正书的《湖州妙严寺记》二石碑。过此入“鹿门别墅”,上有砖刻“鹿门旧德”四字,出自汉末隐士庞德公之典故。一架紫藤引入外园,沿“绾春廊”向北达“绮霞仙馆”,馆前有花坛,植各色牡丹,四月盛开,朵大绮丽,春意盎然。南浔籍前辈沈伯经老先生有《绮霞仙馆看牡丹》诗:“姚黄魏紫斗繁华,丽质缤纷散绮霞;撷得洛阳佳种子,名园妆点画阁夸。”迤东有一轩,名“鹤守轩”,养一黑颈素羽的丹顶鹤,见人引颈顾盼。稍北有一蝌蚪形的小潭,上架三曲石桥,桥面有轩,取唐代诗人司空图诗句“品画桥碧阴”,故名“碧阴轩”。沿池太湖石假山堆叠,轩外有亭,取古代诗句“夕阳迎素月”之意,故名“夕佳亭”。此地遍植红梅,正好道出了宋代林逋“梅妻鹤子”之意境。
再东行至“竞秀草堂”,庭间山茶婀娜,月季芬芳,石笋林立,小竹成丛。阶下芳草绿茵,堂前老树扶疏,黄鹂婉啼,清脆悦耳,有寂寞园林空好看之感,实为游客绝好的休憩场所。堂后丹桂每到中秋,繁花如金,香溢满园。沿廊转入松竹小径,有形如狮子的假山,或蹲或立,引人遐想。“竞秀草堂”后紫藤蔓布,下有各色水禽戏水,并有孔雀一对。沿廊而去,进一月洞门,有崇台面湖,额名“绿净山庄”。夏日,可见满湖红裳翠盖,亭亭玉立,微风送来幽香,令人心清神爽。间有白荷,故南浔名人周柏年有“万朵红莲礼白莲”之诗句。冬春之际,碧波涟漪,晶莹清澈,让人品味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诗意。远眺湖心亭台,飞檐翘角,金碧相辉。绿净山庄之东,翠竹摇曳,结一茅亭,称为“可亭”。再折东是“退修庵”,虽设门却常关。有水阁称为“自在香室”。据说当时依依垂柳下静泊着舴艋小舟,若登舟可达北岸。
内园的主体是约10亩的荷花池,呈长方形,池北首有一大墩,仅一桥可通,宛如小岛。南岸正中建“保静山房”,四面轩窗,凭栏可饱览四周景色。厅内四壁悬挂名人书画,充满了浓浓的诗卷韵味,此厅又名“湖心亭”,额其匾日“半湖云锦半芙蓉”。厅后精室称“碧梧翠竹之庐”。栀子花盛开,香气扑鼻。东日“且住为佳”,又有一“听雨小榭”,雨打荷叶,淅淅作声,曲径通幽,引人人胜。而进入“笋香里”,奇峰突起,上有阁称“凝翠阁”,凭栏北望,太湖隐约诸峰尽收眼底。奇峰下有洞穴,称之为“绉云窝”。池上有九曲石桥。民间传说九曲桥属皇朝御花园所独有,因庞氏捐银赈灾有功,受清帝恩赏,故有此桥。但仔细一想,就发现此说荒谬。宜园建于辛亥革命以后,理应不受此禁。而庞氏的这座九曲石桥,朱红栏杆,上覆白铁雨篷,俯看涟漪,银鳞戏水,有亭日“鱼戏亭”。过亭后,长堤如带,柳荫连绵。堤尽有屋如舟,称为“闹红舸”。沿西墙有“半画阁重楼”,两端叠假山,可拾级登楼,中有斗室突出于外,在“快雪时晴”。
南浔镇史馆,为原南浔商会
一百多年前,在人口尚不满万的一个小镇上,一段可颂为“富可敌国”的奇迹,直到100年后的今天还在万口诵传。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段历史,同样也是一则启示,只要继承和发扬曾经获得无限成就的“湖商精神”,“数百年世家”的奇迹还会出现,还能引得世人最殷切的关注。
注:温声提示:
1.以上信息旨在弘扬庞氏历代名人文化遗产;
2.以上信息如有侵权,请及时反馈信息,本站将作调整;
3.本信息只作内部研究交流,未经许可不得扩散,原创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网址:http://www.yaqhjy.com
邮箱:369489269@qq.com 微信:PXD963066
手机:1826766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