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变迁
2019-05-17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
浙江天台庞学栋搜集整理上传
姓氏是为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东西,对现今的我们来说,姓与氏或许并没有什么巨大的区别。但在制度繁杂的古代,这里面却大有玄机。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这大概阐述了先秦时期的姓氏区别。众所周知的是,姓氏与宗族是息息相关的,故而姓氏的变化,其实包含着族制的变迁。
姓氏的起源
《说文解字》解释“姓”说:“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从女从生,生亦聲。”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姓之诞生,乃是源于母系氏族的年代。那个年代,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对生育自己的母亲有着崇高的敬意。
《白虎通义》载:“同姓,同祖也。”这个祖,说的就是始祖母。就好像殷之简狄、周之姜原,两者的遭遇都是“感天而生子”,其实感天是假,不知其父才是真的。
(注:后人将简狄、姜原都说成帝喾之妃,不过是附会之说罢了)
姓之所以诞生,自有其内在含义。备受敬仰的三皇之首伏羲,其功绩为“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因此,姓与婚姻相通是有关联的。我们试看古代同姓不婚之例便可知晓:
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礼记·大传》
有鉴于此,我们虽然还不能武断的说姓是因为婚姻而诞生的;但可以确定的是,姓最大的作用是决定婚姻能否相通。此时,姓对于宗族的辨别已经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了,因为“氏”已经诞生了。当一姓之族人口渐多,族中的领导者未必能够统率所有人,这样一来族内便分出了众多的派系。
我们试看周朝的分封制,受分封的诸侯即便是与周王室同姓,但他们已经诞生出了属于自己的“氏”。比如武王伐纣后,“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鲁”,这一脉就是鲁氏。
假使我们在鲁国遇到一个人,问他的姓,他回答说姓姬,我们就知道这个人和鲁公是同姓。可世界上与鲁公同姓的人多了去,他未必能全部照顾;如果我们再问“氏”,他回答说鲁,我们就知道这个人与鲁公一定有些渊源,在鲁国也有可能有些势力,也就不敢轻视他了。这就是氏的作用。
姓与氏诞生后,人们主要靠氏来辨别其宗族,所以春秋以前的男子称氏。而女性在嫁入夫家后,则会被冠以丈夫的“氏”,故对于女子就靠姓来辨别了。这便是春秋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原因了。
族制的变化与姓氏的关系
在邃古之初,是没有氏族这一概念的。孔夫子开口便谈上古之世“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思是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乍一看这是说上古之人多么伟大之类,其实,那个年代是根本没有血缘关系之分的。
原始部落的人在分排辈行后,集体劳作、分工和抚养下一代。既然是集体抚养的下一代,那又怎么会只“亲其亲”呢?为了区别,我们暂且将这个时间段的群居模式称为部落形式。
在最开始的部落之中,人们还是相同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部落里面的分工越来越精细,与其他部落的来往也越来越多,财富差距就无形的出现在部落里。这个时候的人便因为私心,诞生出了“家族”的概念。设想一下,假使你富甲一方,可愿意与所有人分享你的财物,从而拉低你的生活水平?
因为贫富差距的存在,人们开始按血缘的远近来区别对待他人,这便诞生出了早期的“氏族”。现在我们的思想是“同姓即同族”,这个概念在最开始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说,原始的状态下,姓与族是两个概念。
中国人有九族的概念,秦汉时期的九族是指从高祖到玄孙,这大概与我们今天同姓同族的思想相同。但先秦时期的九族不是这样的,据《白虎通义·卷八宗族》记载:“族所以九何?……谓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指的是:
1、父之姓一族,也就是同姓之人(五服之内)。
2、父亲的姐姐妹妹与其子。
3、自己的姐姐妹妹与其子。
4、女儿和他的孩子。
母族三指的是:
1、母亲的父姓族。
2、母亲的母姓族。
3、母亲的姐姐妹妹与他们的孩子。
妻族二指的是:
1、妻子的父姓族。
2、妻子的母姓族。……
白虎通义的下文又说:尧时俱三也,礼所以独父族四何?……足以贬妻族,以附父族也。这也就是说,在尧帝时是父亲、母亲和妻子各三族,到后来“贬妻族以附父族”就成了“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的状态了。
既然秦以后九族的概念才是自高祖至玄孙,那先秦时期的族与姓自然是两个东西。只不过虽然是有些人在自己的九族之内,但却并没有聚居在一起,所以先秦时期的族人是没有同姓之人关系好的。周朝的宗法制就是最好的例子,周天子便以此来联系同姓之人。
在周代的制度里,有百世不迁之宗,是为大宗;有五世而迁之宗,是为小宗。中学历史课本上说,天子对诸侯来说是大宗,故将其分封出去;诸侯对卿大夫来说又是大宗,再将其分封出去。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相辅相成的。假使受分封的诸侯与天子是同姓,那么诸侯对于天子来说是小宗。
所以诸侯过了五世便不能祭祀天子的始祖了;
这个时候就要别立派系,立第一个受封为诸侯的人为始祖;而卿大夫对诸侯来说又是小宗;
所以卿大夫的传人五世之后就不能祭祀诸侯的始祖,要别立第一个受封为卿大夫的人为始祖。
每次别立一派系,便衍生出一个“氏”,周天子管理天下,所以他虽然不对同姓诸侯过多的干涉,但却可以统率所有的同姓之人;诸侯管理地方,所以他可以统率所有同氏族及由本氏族衍生出来的氏族。这样一层层叠下去,周朝的宗法制将同姓之间的联系比九族之人要紧得多!
《礼记·郊特性》说:“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这边是小宗五世而迁的道理,当一姓之人发扬光大,氏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辨别身份的重要凭证。而此时的姓,就已经沦落为辨别婚姻能否相通的工具罢了。故我们可以这么说:先秦时的氏,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姓。
参考文献:
【1】《白虎通义·宗族篇》班固等;
【2】《礼记》;《左传》
【3】《中国通史·族制篇》吕思勉著;
【4】《通志·氏族略》郑樵著;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网址:http://www.yaqhjy.com
邮箱:369489269@qq.com 微信:PXD963066
手机号:18267661956 13659523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