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氏始祖——毕公高
毕公高碑碑文:(正面)
华夏毕氏始祖
周武王致毕公高诗
方壮方武,穆穆克邦。
嘉爵速饮,后爵乃从。
乐乐旨酒,宴以二公。
任仁兄弟,庶民和同。
周公致毕公高诗
英英戎服,壮志赳赳。
毖精谋猷,裕德乃究。
王有旨酒,我弗忧以浮。
既醉又侑,明日勿修。
毕公高碑碑文:(背面)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毕氏肇姓起源者,上溯于黄帝,下源于周文王。文王第十五子名高,佐其兄武王伐纣,以建大周王朝。高为周初三公之一,辅弼三朝君主,树德固基,功大德厚,受封于毕塬之地,为毕国之君,故尊称毕公高。其子孙以国为姓,公高为毕氏之始祖也。
自公高封毕肇姓,子孙繁衍,散居九州。历朝历代,英才辈出,贤官廉吏,彪炳青史。今择其著者以载之:毕万仕晋因功封魏,其后裔为战国七雄之魏国君主;晋吏部郎毕卓;唐推景公毕构、忠公毕炕、大司马平章毕諴;宋抗金名将毕再遇、名相文简公毕士安、布衣毕昇,活字印刷,世界推崇。登正卿者毕亨、毕锵、毕自严;清毕沅、毕道远。亚卿者毕懋良、毕懋康。毕氏荣耀,三千余年,时代贤者枚不胜书,无愧于华夏之望族也。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经省内外部分支系代表联谊会商定;于族人聚居,文化底蕴丰厚之万家村,恭立毕氏始祖公高英碑,以追思先祖,弘扬祖德,激励后人,奋发图强,建功报国,后裔奠献,世人观瞻,永志纪念。
毕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后。 姬高封于毕(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市之北),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自此毕姓以国名为氏。
商朝末年, 姬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武王驾崩后,其作为周康王顾命大臣,位列“三公”(为太傅),与周公姬旦(太师)、召公姬奭(太保)二公等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 周康王曾命他保卫东郊,因而作了《书经》上的那篇《毕命》,“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关于毕姓的姓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指出:“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
3000多年以前的毕国,是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塬或咸阳塬,在周朝初年,受王室十分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毕公高后裔毕万事晋,乃封于魏,其后代改姓为魏,并且成为战国时代的著名姓氏。仍居于毕国者,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毕氏,并且历代相传,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后的今天。
庆功宴上周武王向弟弟毕公
(即潘氏始祖季孙公的父亲)
敬酒的场面记载
(2011-06-10 00:05:58) 信息来源:潘氏根源研究
转载:清华大学收藏的竹简发现周武王与毕公等大臣庆功宴上的乐诗,通过清华大学所收藏的战国时期的竹简,发现了周武王时的乐诗。
这篇竹简一共有14支,目前还有个别残断的地方没有找出来,但基本上已完整了。简上记载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即黎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有武王、周公(武王弟弟)、毕公(武王弟弟)、召公、辛甲(大夫)、作册逸(史官)、师尚父(姜太公)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这篇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无疑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发现。特别是秦代以后,乐经已经全部亡佚,这一发现更显得有重要性。
清华大学收藏的这批竹简典籍。经全国11位权威学者专家的观察和鉴定一致认为:“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这批竹简应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由于内容十分珍贵重要,已经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受清华大学委托,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对清华简无字残片样品做了AMS碳14年代测定,经树轮校正的数据为公元前305±30年,即相当战国中期偏晚,与由古文字学观察的估计一致。清华大学启动了清华简的释读工作。
附:周武王于文王庙举行“饮至”典礼中,饮酒时所赋诗歌如下(以下释文试用今字代替古字,不一定准确)
(毕公为潘氏始祖季孙公的父亲)
周武王致毕公的诗:
乐乐旨酒,宴以二公,
任仁兄弟,庶民和同。
方壮方武,穆穆克邦,
嘉爵速饮,后爵乃从。
(大意是说,这是喜乐的美酒,宴请二公。兄弟仁爱,民众和谐。非常威武,克服了敌国。这杯好酒,你快喝了。喝完之后,再斟一杯。)
周公致毕公的诗:
英英戎服,壮武赳赳,
毖精谋猷,裕德乃究。
王有旨酒,我弗忧以浮,
既醉又侑,明日勿修。
(大意是说:穿着英武的戎服,显示出雄赳赳的气魄,您很谨慎,而且精于谋略,德行深广。王有美酒,我们喝酒。醉了再喝,明天不需要我们穿戴整齐。来源http://news.tsinghua.edu.cn)
该竹简的内容为《尚书》所遗失内容,改文为名字为《耆夜》。
《耆夜》记载了周武王伐耆(即黎)胜利之后,在“文王庙”举行“饮至”礼的情况。
乐诗言“乐乐旨酒,宴以二公”,“二公”是指毕公和周公。
燕饮毕公自在情理当中,因其为毕公是伐耆主将,这一宴会的举行主要是为他,这也可从其为“客”的身份看出。
从周公致毕公的乐诗看,表达了对毕公的赞美和饮酒尽欢的主题。“英英戎服,壮武赳赳”是对毕公英姿的赞美,与周武王夸其“方壮方武”的口径相一致;
“毖精谋猷,裕德乃究”则是对毕公谋略的夸奖,说明毕公在伐耆的战役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也暗合了整个宴会的中心思想。
“王有旨酒,我弗忧以浮,既醉又侑,明日勿修”四句明显表示了周公替武王劝侑毕公,以庆祝伐耆的胜利。
来源:文物考古周刊
庞学栋整理上传
20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