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遗安文化研究中心”门户网站!遗安精神哲学思想,是世界大同的科学真理!我们宣传遗安文化精神哲学思想,旨在:弘扬遗安文化精神。也是一大批热心研究历代名人姓氏文化遗产、事迹、文物古迹业余爱好者互相交流的网上平台空间。更是在弘扬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理解民族观、宗族观,唤醒文化自觉,为推进国家现代化两个文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研究活动,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挖掘整理历代姓氏名人文化宝贵遗产并继承和发扬光大。 纪念农村教育活动家——庞顶宪先生逝世七周年     天台历代人口     人生十字决:德难静为然 雅乐美幸忧     《鉴略》     姓氏变迁     赤城志卷第二十八     凝聚为人处世之真理“四字要决”     几千年国学文化传承字字珠玑,为人处世之真理     逢人处世三不说,可让你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     内战……死了多少人     把权与利还给大众    

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文化论坛 > 1.诗文论述 > 正文
 

北宋名臣之庞籍

发布时间:2018-07-08   分类: 4.进士举人, 历代英烈   浏览次数:440  16px  14px  12px
摘要: 北宋名臣之庞籍 庞恩敬的日志 庞籍,是一位遭受屈辱的北宋名臣。从古至今,一直如此。不知情的读者也好,观众也罢,都给庞籍戴上一顶若其前李林甫,于其后秦桧,就差个没落个“中国十大奸臣”。那么,到底是谁给庞……

 

北宋名臣之庞籍

庞恩敬的日志

庞籍,是一位遭受屈辱的北宋名臣。从古至今,一直如此。不知情的读者也好,观众也罢,都给庞籍戴上一顶若其前李林甫,于其后秦桧,就差个没落个“中国十大奸臣”。那么,到底是谁给庞籍戴上这顶帽的呢?而历史上的庞籍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庞籍,《宋史》有传,且其子元英及孙恭孙都有提及。尤其是其孙庞恭孙,更是紧邻其祖父,与其祖父同列于《宋史》之中,这是很难想像的,当然有人耽于表面的话,便会误解,庞恭孙之入列《宋史》,定是其祖父庞籍惹得鬼。其实,这些都是受了蒙蔽而已。因为一家子入史册的名人是不少的。如与庞籍稍后的范仲淹。范仲淹四个儿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与着孙子(范纯仁子正平)共六人,更占了《宋史》整个第七十三列传。

【庞籍初仕】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今山东成武)伯乐集镇庞楼村人

山东省荷泽市成武县伯乐集镇庞楼村

电话区号: 0530

行政区划代码:371723

邮政编码:274209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是国子监博士庞格。在宋代,向来重视文人,而国子监就是国家最高的学府,相对于现在的北大与清华。而此时的庞籍,出生在一个教授级的文人官宦家庭,这自然给他日后在文学成就上带来了契机。在《全宋词》里,庞籍在列。

少年的庞籍,“图史富书生”。在父亲的引导下,精诸子百家,通天下名书,加上他聪颖好学,更是一发不可收,在不到成冠之年,已然是个饱学之士了。在父亲所赠予的诸多机会下,庞籍终于可以在大宋朝百废待兴的时候大展宏图了。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年仅27岁的庞籍便一举考中进士。以如此年轻考中进士的,这就算是整个科举考试以来都是难找的,更何况是文人天下的宋朝,就像是他的“死对头”包拯包黑炭,他也是二十九岁考中进士甲科的。所以在此可以看见,包拯与他相较起来,就逊色多了。

 

 

山东省荷泽市成武县伯乐集镇庞楼村

电话区号: 0530

行政区划代码:371723

邮政编码:274209

 

 

进进士及第后,庞籍第一个任所就是黄州。官名是司理参军,一个芝麻大的小官,在宋朝官制里,司理参军是个从九品,与着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录事参军并称齐名。

当时黄州地处今湖北黄州市附近,其地理位置颇为重要,通淮楚,连江汉,扼汴京,居中原,有着非常的军事地位与政治、经济地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庞籍被任于此,也是为朝廷所器重的。不过,当时,黄州治安非常的不好,所以,担在庞籍身上的担子就重了许多,每逢人家官员在饮酒享乐的时候,他都伏案于中,这绝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因这习惯,他一直沿用到了后来的军事生涯及政治生涯中。在黄州的任上,庞籍任劳任怨,并没有埋怨当权者大材小用,反而更加地认为这是报效祖国的恰好时机。

司理参军是个掌管狱讼的官职,也就是相对现在的法院之类的。所以,庞籍的恰到之处,便凭借着智慧屡破奇案。所谓,做在自己手上,看在别人眼里,庞籍的足智多谋、任劳任怨、为人厚道、做事低调,便传到了的知州夏竦那里。夏竦非常赏识庞籍,偶尔加以提拔,还在人前称庞籍有“宰相器”。

乾兴元年(1022年),在夏竦举荐及帮忙下,庞籍调任至开封府,当兵曹参军。兵曹参军因着地方与中央的区别,而改了称呼,其实,它就是司兵参军,主掌防烽驿门禁田猎仪仗等事,大概是属于官制中的八品。

庞籍一贯其风,不久被当时的开封知府薛奎看中,并加以保荐至开封府法曹参军,主掌开封府的一切刑名之政。到了这个官后,对升官一般都不用担心了。果然,不久,庞籍因为他的出色,以及小有名气而被迁至了大理寺丞、知襄邑县,这看似在品级上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当上知县的庞籍开始更加地引人注目了。

天圣五年(1027年),庞籍被召入京,奉命撰修《天圣编敕》。这是对于知县来说是一个殊荣了,然而,庞籍并为此沾沾自喜,而是加倍地默默无闻,竭心竭力。在此,庞籍的出仕全部告一段落。

我们来看,从大中祥符八年来,到天圣五年,总共才几年。十二年。从地方小官吏到中央图书馆编撰人员,这是不容易的。而庞籍一直是默不作声,凭借着功绩来让上司心甘情愿为他而推荐着,这就是一高妙之处。当然,庞籍是幸运的,因为默默无闻中想得到推荐,毕竟是少数的,而此时将功归咎于“宰相器”三字也未尝不可了。

【力主中正】

书编成后,庞籍因功而擢为“刑部详覆官”,负责审查全国各地上报案件。在此任上,庞籍还没有坐热,就被调任至群牧司群牧判官,主掌全国所有马的政务。而这官上的任职,则是标志着庞籍真正从地方官入京朝官。这对每一个当官者来说都是一个仕途转折点。

庞籍或三把火,或本性吧,一上任,便去各地视察,他发现,大宋此时的马匹毫无战斗力,且管理马政的诸多官员都因为这个官职不重,所以都怠慢了。为了陈弊,庞籍不惜面圣,与众为敌,将实际情况一一禀告给当时的仁宗皇帝。仁宗皇帝一听,深信不疑,且立即命人着实查办。在此间,《宋史》里是将庞籍的刚正不阿,通过对话来表达出来。

“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枢密院以带甲马借内侍杨怀敏,群牧覆奏,乃赐一马,三日,乃复借之,数日而复罢。枢密掌机命,反覆乃如此。平时,百官奏事上前,不自批章,止送中书、枢密院。近岁玺书内降,浸多于旧,无以防偏请、杜幸门矣。往者,王世融以公主子殴府吏,法当赎金,特停任。近作坊料物库主吏盗官物,辄自逃避。以宫掖之亲,三司遽罢追究。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祥符令检下稍严,胥吏相率空县而去,令坐罢免。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这一段,是《宋史庞籍传》中单句最长的,这足以表明,修史者的良苦用心,也暗示了一个要点,就是庞籍在京官时,最先成政绩的就是在这个任上。从言辞中,我们可以看见庞籍对本职所辖的内容的熟悉,但更多的是,他对当时程序的谙熟,这也是说明庞籍是花了极大心思到这不起眼的官职上的。自然而然,也就突出了他默默无闻,刚正不阿的工作风格。

大概是这一次的功吧,庞籍于天圣间再被调任至地方上,不过,这一次,他的地方官职可不小,是知秀州,也就是说,是知州了,与他的启蒙提拔人夏竦一样的了。

明道二年(1033)五月辛未,庞籍忽然又接到了另一个通知,当然是京官的职了,他被“召为殿中侍御史”。这是一个官啊。他隶属于七品,且掌管百官朝会失仪事,也就是一个相对于现在的纪委或监督部门的。不过,在此二官间,庞籍还任了一个官,大凡是虚设的,叫“屯田员外郎”。

在当时,宋朝因为一味的重视文臣,而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及军事畸形,而当时北方的各国都对大宋虎视眈眈,面对如此的窘迫,庞籍拿起少时所读过的圣贤之道,敢于评政,且领着年轻的仁宗皇帝走出他所面对的困境。

当时,仁宗皇帝还没有亲政,一直都由着真宗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三月甲午,章献太后崩,而章献太后还以为仁宗皇帝年幼,不能亲政,于是便立了遗照,“章惠太后议军国事”。这章惠皇太后也是一个野心颇大的人物,她与着章献太后平起平坐,不过值得申明的是,她们二人只有利益关系,并不是什么姊妹关系的。章献太后姓刘,就是我们知道的那个“狸猫换太子”的主角之一,而章惠太后则是姓杨,在真宗朝时与刘后低一级的淑妃。而章惠太后的继任垂帘,是对于当时的仁宗皇帝来说,可是一个晴天霹雳。因为他满心的抱负,就在此间被灰飞烟灭了。说到这里,我们也不免说说,为什么刘后会将任务交给杨后,我想,里面的政治因素占着颇多,或许是刘后与杨后之间有交易,更或许是有把柄在彼此对方手中。

此时,尽管范仲淹等臣子都上疏反对在一个垂帘听政,都认为仁宗有能力亲政了,而当时的章献太后哪里肯理这些。所以,庞籍的出现,是至关重要的了。当时,朝堂上议论纷纷,但多半是说说而已,没有实际作为。而庞籍,则是上疏陈言,说仁宗有能力亲政,且如果再一次垂帘,将会使龙颜尽失,更主要的是,庞籍认为垂帘的弊政太多,反而会误了国家大事。

当时,章献太后的遗诏被称为《内东门仪制》,而此时的庞籍见状——这么吵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据史载,从三月起,一直到五月,大臣们都在争吵着,其他国家大事几乎被荒诞。庞籍“奏请下閤门取垂帘制尽焚之”,这是一个谁都不敢做的事,然而庞籍却做了。此时,他的官在京朝中可以说的一个芝麻,而在国家面前,庞籍甘愿起个头,快刀斩乱麻,所以使仁宗亲政有了一线之机,当然,这就是后来庞籍为何高官不退的原因之一了。

自诏焚后,争议结果明朗化了。最后,以杨太后放弃朝政,退居后宫,以保皇室龙威,而称保庆太后。自此,仁宗皇帝才得以亲政。

仁宗皇帝似乎对太后垂帘听政及众人争议不是那么的领悟,直到后来范仲淹上陈后,他才真正的明白了——“左司谏范仲淹言于帝曰:‘太后受遗先帝,保佑圣躬十余年矣。宜掩其小过,以全大德。’”

这是对庞籍个人仕途上而言是个新的转折点。当然,环境因素是占主要的。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但是当时我想,庞籍也是没有心思来想什么机遇了。因为国家权力的转交往往是国家危殆的时候。所以,庞籍刚正不阿,不管什么权不权臣的,力主排异,恢复朝纲,皇帝亲政,天下太平。而此时,大臣们的通力合作,也是史上难见的,特别是吕夷简、蔡齐(也曾推荐过庞籍)、范仲淹等。

【刚正依旧】

《宋史庞籍传》这样记载庞籍的一个谏言,“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此时,趁着亲不亲政的时机,宰相张士逊以为时机一到,便大张旗鼓的排挤异已,结党营私,且广布眼线,甚至想派人至宫中监视当时的仁宗皇帝等,而就在这时,庞籍一句“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严陈张之谬行。御史中丞孔道辅见状,称庞是“天子御史”——“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这可是另一个殊荣了,因为这孔道辅在当时的名气也是不小的。

自仁宗亲政后,庞籍整肃朝纲,举贤纳良,并亲任开封府判官,这一年,恰是风波平息后的景佑元年(1034)。在这一任上,庞籍遇到了一件大事,而恰恰是他性格体现的一件大事。此后,这事被广为传诵,甚至一度成为帝王将相的榜样。

当时,仁宗宠幸了两位美人,一位姓尚,一位姓杨。她们得到了皇帝的宠爱,于是就开始为所欲为,甚至开始了干涉朝政,这可是在封建社会里是个大忌。而此时的朝廷上,敢怒不敢言。

这日,尚美人等竟遣内侍到开封府“教旨免工人市租”。庞籍认为这发号施令,无所欲为,是内宫出格了,于是,便陈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仁宗皇帝听后虽是大怒,但还是不忍的,可当时形势所逼,也就依法办事了,先斥责尚美人、杖笞宦官韩从礼等,后诏下,“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于是,此后宋宫内妃子不敢越界干政,而庞籍却赢得了一片好声,甚至有人称他为“忠鲠”。

但事后发展情况来看,此事并未完结。当时,有一个人叫范讽。他是三司使,也就是管理大宋财经的,相对于现在的财政部部长,深受仁宗皇帝宠幸。但这个人不是个好官,据载,他是以权谋私,喜欢结党的人。他先为左藏监库吴守则虚报政绩,而使其升官发财,后又因吴之女嫁给尚美人的弟弟而以贺礼之命反来阿附吴守则。当然,这幕后的自然又是尚美人了。

另一个方面,这范讽与当时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李迪有密,而身为宰相的李迪偏袒范讽,所以事情就发生了。庞籍先是上书弹劾范讽,却不想被李迪押下,反说庞籍谬参,于是,借口将庞贬黜。“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可是,庞籍不死心,依旧向着仁宗皇帝谏言。不知情的仁宗一怒之下,称庞籍是“事有不尽如奏”,又将之再贬。庞籍二贬成了“太常博士、知临江军。”及至后来情况清楚后,仁宗方知道自己是做错了。不过,庞籍还算是好的,因他一贬后,又遇到了一件真正让他仕途亨通的事了。而此时,庞籍“降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

在不畏权贵中,庞籍可以说是人格魅力不变的了。他不管你是皇帝亲信还是位高权重,只要你是犯了法,就按着大宋律例来办事。而当然,他得罪了诸多的人,但是这也给他制造了诸多的名声,使得后来的军政上能够左右,亨通。不畏权贵,是庞籍仕途上最大的两点,而刚正不阿正是他性格的完美体现。从开封府至贬所,他似乎都无怨无悔,那么他难道甘于这么的呆在那些鸟不生蛋的地方吗?不,因为他的人气,因为他有名声,因为他有功绩,那么他的再一次发迹又如何呢?

【儒将挂帅】

景佑三年(1036年),庞籍从福建路转运使重召“为侍御史,改刑部员外郎、知杂事,判大理寺,进天章阁待制”。仁宗渐而渐之的再一次想起了他,再一次的任用起了他,再一次感恩于他了。而这一次,庞籍的转折点忽然转至了军事上,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辽国的历史了。辽国,又称契丹,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契丹族所建立的一个王朝,与着北宋南北相望。辽是“镔铁”的意思,也就是说,是喜欢武力来解决一切。而此时的宋,恰恰是重文轻武的,这就形成了千古难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两个国家都出现了畸形。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后,辽一直想着吞并北宋,而宋尽管是文人重,但也是不那么好打,再加上辽本身内部也时而什么宫变的,这就更加地加剧了辽计划的延迟实施性了。

真宗景德初年,宋辽在宋大臣寇准的策划下,签订了“澶渊之盟”。但两国依旧不放心对方,于是,像宋的杨业等,辽的萧太后等,都是在伺机而动的。而宋的军队主要防了辽,恰给了西夏一个契机。而辽此时正需要有个帮手,于是,辽夏暗中苟合,来吞起了宋的主意。

项族首领、西平王赵德明已然有了野心,在他的时候,已经控制了诸多的大宋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要处,且植了诸多的亲信,自他死了后,其子元昊更是称帝之心,昭然可知。元昊,一面称赵,一面称李,先后迫使吐蕃、回鹘等部落臣服,且凭借着自己精通汉文等先机,与着大宋周旋着。元昊先推行本民族的传统,废除唐宋赐姓,并加以自立年号,即“大庆”,设军事府邸,立宫扩军。由于北宋实力有限,也就只能看着西夏从他心腹之处发展起来了。景佑五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元昊称帝。此事传到宋廷上,更是举国震惊。宝元元年十二月“己卯,奉宁军节度使、知永兴军夏竦兼泾原、秦凤路安抚使,振武军节度使、知延州范雍兼鄜延、环庆路安抚使”。

也就是形势所逼,宝元元年(1038年),庞籍被任命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开始西迁,开始为防西夏而做准备。面对紧张形势,庞籍冷静对待,在其后的都转运使任上,更是鼓舞了当时怠懈惊悚的军民。

庞籍头一次发挥其军事才能,他到任陕西后,知道时间之紧迫,于是,一边完成朝廷的诏令,一边安抚当地军民,且亲自巡防及制定御敌策略。庞籍边分析了宋夏之间的诸多要务,如他说西夏“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夏人仰吾和市,如婴儿之望乳”,这些都是符合实际的。而在当时的形势下,能够理智的分清这些,着实不容易。

庞籍采取措施,先后打探了西夏贵族间的矛盾,并加施了离间计等,使得西夏一度内部不稳,而不得不推延侵宋计划。分析了这些情况后,庞籍积极地命令修筑边城,且令宋军只防守不攻取,这是一招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兵家大计,使得西夏不得不再一次放弃了诸多的侵宋计划。而庞籍趁着修筑城池之时,还休养军民,历练军民,使得一度处于弱势的陕西府,一下子超越了西夏,甚至一度可以与西夏的大庆府来相媲美。这足以表明庞籍之才,是不容小觑的。
可惜,恰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有一个人,他叫冯士元,是开封府的一个府吏。他一向干着贩卖人口的事,可当时,他东窗事发,而所在地恰是庞籍的所辖地陕西,故然庞籍受牵连,在一片央求声中离开了,被“降知汝州”,迁同州,“就除陕西都转运使”。不过,被贬是被贬,但庞籍还有个职务就是天章阁待制。所以,在期间,他与著名政治家文彦博发生了一件名留千古的大事。当时,有一个案子叫“黄德和案”。事发原因是在宋夏延州之战中的刘平遭到冤狱一事。庞籍在此说了两句话,是非常著名的,分别是“‘德和退怯当诛。刘平力战而没,宜加恤其子孙’,‘频岁灾异,天久不雨。宫中费用奢靡,出纳不严,须索烦多,有司无从钩校虚实。臣窃谓凡乘舆所费,宫中所用,宜务加裁抑,取则先帝,修德弭灾之道也。今宿兵西鄙,将士力战,弗获功赏;而内官、医官、乐官,无功劳,享丰赐,天下指目,谓之‘三官’。愿少裁损,无厚赉予,专励战功,寇不足平也。’”这里充分显示了庞籍爱惜人才及秉公办理的个人情操,也给自己未来的仕途带来了新的契机。此间,文彦博对庞都是刮目相待的。

庆历元年(1041),庞籍复职“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不久,由于当时战争形势,庞籍又兼任了“鄜延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这种兼任法在宋朝并不多见,除兵事紧急的时候。在此间,庞籍充分利用了职务之便,收集了诸多的与西夏相关的资料,且整理成论,为其后再次西征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年,也就是庆历二年(1042),庞籍被任延州观察使,然而他“力辞”了,无奈,朝廷改任他为左谏议大夫。于是,庞籍第二次出临边关,主政军要。在庞籍未来之前,西夏已攻陷了“金明、承平、塞门、安远、栲栳砦等”,并破了军事要地五龙川,这是对宋军而言,已然是士气尽失,无心恋战了。而陕西路的老百姓不堪西夏军的滋扰,纷纷迁徙,这给治理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临时上阵的庞籍,“补绽茹陋,抚民以仁”,“稍葺治之”,严正以法,致使军民通力合作,修缮城池,一致对外。

庞籍依旧贯行他的防守政策。在当时的诸多因素看,这是一个最佳的方式了。庞籍集中兵力,先守,等敌松懈后,逐一击破,不久,便收复了被西夏侵占的悉数土地。庞籍攻击有度,穷寇不追,强敌不攻,聚众而步步为营,使得宋军连战告捷。此时,西夏军士气大挫,夏主不得不撤兵以待。此间,踊跃出的宋朝大将也是数不胜数的,如狄青(筑招安砦等)、周美(取承平砦等)、王信(龙安砦等)等。

而与军事同步进行的,则是经济与政治上对西夏的制约。庞籍知道西夏的经济命脉在于与宋边境的“互市”,于是,他毅然决定断绝与西夏的贸易关系,使得西夏经济大萧条,迫使其农业、手工业等步入瘫痪地界。紧接着,庞籍又运用先前的离间计,使得夏主与其贵族军阀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如西夏大将刚浪陵、遇乞等都被夏所弃,而郁郁寡欢,于是,西夏就更加地无心侵宋了。对于辽、吐蕃、回鹘等民族,庞籍更是运用承诺技术,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与西夏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辽。

《宋史》中记载几件事,值得我们关注。第一,“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李元昊想通过李文贵而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却想被庞籍看破,并在敏感地段,杀了李元昊一个“军”。

第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李元昊想暗自叫宋承认他的帝位,于是派了个棋子来,而又被庞籍识破。
通过上述两件事,庞籍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都是无疑的。从片面的看,我们知道,李元昊的克星就是庞籍。

李元昊的西夏被庞籍等人给拖得累得实在没有办法,于是,便遣使与宋言和。过了年,李元昊不得不向宋称臣纳贡。而此时,庞籍也因功而人枢密副使。这是军功而要的捷径,而恰恰被庞籍给撞见了。

总结二次西征挂帅,可以看见几个要点。第一,庞籍是个冷静对待时事的人。他首先排除内部矛盾,再统一思想去对付诸敌。他一边缓和与中央,与百姓,与外敌的关系,且在微妙间,他处理的非常的恰当。第二,庞籍能够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并举,且不让二者发生矛盾。大凡政治与军事的矛盾一旦出现,就会使得国家不得安宁了。而庞籍刚接手的时候,却见了这个面貌。而他审时度势,正确的从内政入手,联系军事,慢慢地使得二者混合,使得敌人惧怕二者的综合实力。第三,庞籍能够正确活用兵法。对西夏,庞籍边防御,边遣人,或制造一些谣言等,迫使西夏国内皇权与贵族间的矛盾,使得西夏要将不得不退居二线。而此时的宋,就可以生养休息,稍加恢复精神了。

【深居宰相】

一代儒臣,临危受命。庞籍不辱使命,终将大事完成,而在此间,庞籍写下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诗词《渔家傲》。原文是这样的:“儒将不须躬甲胄,指挥玉尘风云走。战罢挥毫飞捷奏,倾贺酒,三杯遥献南山寿。草软沙平春日透,萧萧下马长川逗。马上醉中山色秀,光一一,旌戈矛戟山前后。”庞籍壮志满怀,指挥大军风尘仆仆,直捣黄龙。捷报一一来,庞籍犒赏三军,并将喜事第一时间报告给当时的皇帝,使得举国都安了一个心,此功不可没,于是,庞籍…注册或登录后查看完整内容源地址: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418025552&owner=224811838

来源:庞恩敬的日志

谢春焘: 庞太师,被小说、戏曲歪曲的人物

2012-10-02 12:51

庞小祥: 你是庞籍第几代孙?2014-08-15 17:52

 

 

浙江天台庞学栋整理上传

2018.7.8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注:1.本网站内容系同行内部交流信息,未经许可不得镜像。
2.本网站所有信息版权归原创版主所有。信息中如有侵权,请与本网站联系,需转载者请注明出处。
3.本网站由西度数码、谷歌网络、学做网站论坛、遗安文化研究中心后台支持。
4.欢迎各地同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同时欢迎投稿推送,原创本网站给予适当奖励。
5.本网站通讯:手机:18267661956 13659523068 邮箱:369489269@qq.com 微信:PXD963066

'404' - 合肥空调维修公司

内容不存在,请返回首页查看!

Copyright © 2012 遗安文化研究中心|登录后台|统计数据